灵魂拷问李斌周鸿祎:电车“取代”油车,是远见还是商业私心?

车界风起云涌,电车与油车的交锋从未停歇,每一次激辩都能引爆舆论。

李斌与周鸿祎两位商界巨擘,公开断言“电车终将取代油车”,甚至将燃油车比作昔日诺基亚,言辞凿凿,仿佛燃油车已步入历史的黄昏。

---

宏论背后,商业版图浮现

每闻此番“颠覆”之辞,我心头总会涌起疑问:这些激进言论深处,究竟埋藏着何种商业机密?

灵魂拷问李斌周鸿祎:电车“取代”油车,是远见还是商业私心?-有驾

两位大佬,各自谋划着什么?

作为用车社,我深知,仅仅围观热闹并非本职,揭开这层薄雾,探寻驱动其观点的商业动因,才是我辈所向。

先观李斌,蔚来汽车的掌门人。

他高举“颠覆燃油车”的大旗,其意图显而易见。

蔚来定位高端市场,直接剑指奔驰、宝马、奥迪,这本身就是一种“取而代之”的叙事策略。

他亟需通过这种“未来已至”的宏大叙事,为品牌镀上金边,吸引那些追求前沿科技与独特体验的消费者。

资本市场对“下一个风口”、“颠覆传统”的故事素来追捧。

蔚来重金投入的换电模式,尽管当前面临盈利压力,但这正是其构建护城河的差异化打法。

燃油车无法比拟的换电便利性,无疑构成了蔚来独特的卖点,赋予消费者“非我不可”的消费理由。

李斌的言论,既是巧妙的营销,更是深远的战略布局,此举可谓高明。

---

周鸿祎的棋局

再看周鸿祎,这位互联网界的“红衣教主”,如今也跨界涉足汽车行业,成为哪吒汽车的投资人。

他那句“油车就是诺基亚”,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抢占了公众视线。

老周深谙流量运作之道。

他的表态,意在为自己的投资项目造势。

哪吒汽车主打亲民路线,强调性价比。

老周借“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的行业大势,贬抑燃油车,既顺应了市场潮流,又为哪吒的低价策略赢得了关注。

新能源车热度持续攀升,哪吒再搭上“诺基亚类比”的顺风车,瞬间便与“未来”概念紧密相连,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然而,令人叹惋的是,哪吒汽车彼时销量表现平平,甚至不时传出战略混乱的流言。

灵魂拷问李斌周鸿祎:电车“取代”油车,是远见还是商业私心?-有驾

老周的此番言论,多少带着几分“力挽狂澜”的意味。

毕竟,投资有风险,没有人甘愿看着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

但最终,哪吒汽车近期还是黯然退场。

此番操作,未能扭转乾坤,徒留一声叹息,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未来宣言”的双面性:憧憬与现实

李斌和周鸿祎的言论,有个共同特征:他们都倾力强调新能源车的诸多优势,例如环保、智能化、加速性能等等。

这些无疑是新能源车的显著亮点。

以蔚来为例,其智能座舱设计精妙绝伦,车内高级真皮座椅触感柔软细腻,座椅缝线工艺精湛,每一针一线都彰显着匠心独运。

中控屏布局人性化,按键手感清脆,驾乘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轻踩电门,车辆瞬间爆发出澎湃动力,强烈的推背感令人心潮澎湃;优秀的隔音设计使得车厢内几乎听不到外界风噪,驾驶体验无比惬意。

然而,对于新能源车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却鲜少提及,或者仅仅轻描淡写。

例如,补能焦虑。

在大城市,充电桩随处可见,问题不大。

可一旦将车开往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县城,情况便截然不同。

我曾探访过一些小地方,充电桩如同凤毛麟角,寻觅许久也难觅一个可用。

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揭示,三四线城市纯电动车主的“后悔率”高达54%,这绝非危言耸听!

这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远未能跟上新能源车的推广步伐。

再论二手车贬值。

新能源车更新迭代之快,令人咋舌。

灵魂拷问李斌周鸿祎:电车“取代”油车,是远见还是商业私心?-有驾

今年购入的新车,来年可能便成了“旧款”,贬值速度远超燃油车,这让许多意欲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谁又愿付出巨额代价购入一辆车,却在两年后价值“腰斩”?

还有车企倒闭风险,这更是令人寝食难安。

正如先前哪吒汽车的黯然离场,购买哪吒车的车主们,其合法权益又由谁来保障?

消协报告亦指出,部分新能源车企存在“车型迭代背刺老车主”、“补贴承诺落空”等问题,部分营销宣传甚至涉嫌夸大,例如“自动驾驶”的宣传,多少带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凡此种种乱象,正一点点侵蚀着公众对新能源车的信任基石。

由此可见,李斌和周鸿祎的言论,更像是一份“未来宣言”,旨在抢占认知制高点,向世人宣告“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你必须紧随其后!”他们试图让你相信,燃油车行将就木,新能源车方为王道。

这种掌控话语权、引导市场走向的意图,可谓昭然。

然而,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与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二者并非同一回事。

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呈现线性增长,一旦用户体验到智能的便捷,功能机便迅速被时代洪流淘汰。

但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其过程复杂且充满变数,需要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支撑,方能步步为营。

不能只片面强调电车的优势,却对充电耗时、续航困扰、电池衰减等症结避而不谈。

这就像是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许诺光明未来,却未明言通往这美好未来的道路可能崎岖不平。

若此番转型最终未能如愿,那些受其“引导”而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是否会陷入“误导性消费陷阱”?

这类“未来宣言”式的言论,其积极意义在于推动行业发展,吸引更多资源投向新能源领域。

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若过度夸大,脱离现实,最终受损的仍是普通消费者。

归根结底,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样不可或缺。

描绘未来固然重要,但更需审视脚下的道路是否泥泞。

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方向无疑正确,但其进程,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漫长,也更充满挑战,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各位看官以为然否?

您在择车时,会受这些业界巨头言论的影响吗?

或者,您在体验新能源车带来的便利之余,又遭遇过哪些烦心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