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品质局,上汽大众以匠心书写汽车研发新答卷
千年前,岭南鲜荔欲抵长安宫阙,路途迢迢、保鲜维艰,速度与品质的双重考验,难倒无数能人干吏。千年后的2025年,汽车工业领域,同样上演着一场关于“快”与“好”的激烈角逐。
在新能源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者对新车的期待不断攀升。曾经动辄5年甚至更久的车型开发周期,如今已被大幅压缩。部分新能源车企更是将产品周期缩短至18-20个月,整车企业的车型迭代周期普遍压缩至2-3年。车企们陷入“研发速度竞赛”,然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如何保障汽车的安全质量与品质一致性,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上汽大众,这家传承40年德系基因的车企,凭借2800万中国家庭的信赖,给出了独特的“解题思路”。它深知,汽车研发绝非单纯的速度比拼,而是对品质坚守的长期主义践行。在汽车制造的每一处细节,无论是肉眼可见的外观内饰,还是隐藏于内部的核心技术,上汽大众都以严苛标准自我要求,真正实现了提效不缩水,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的安心座驾。
权威调查机构J.D.Power在2024年四季度的调查显示,国内汽车市场每100台车的产品问题上升至190个,同比增长9.3个,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更是达到每100台84个。这警示着整个行业,平衡新车上市速度与产品可靠性、耐久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汽大众在品质管理上堪称行业典范。其产品开发过程严谨有序,划分为前期开发、批量开发、批量准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置了众多环节与控制点,确保任务目标、技术要求、材质标准和品质规范精准达标。
在研发与验证环节,上汽大众不仅遵循国家标准,还严格执行大众集团企业标准,以及“DIN/ISO/VDA”等国际标准,近8000条标准相互补充、层层验证。以新能源车为例,国标要求50km/h的偏置可变形壁障测试,而上汽大众主动将标准提升至80km/h,大限度模拟高速追尾场景,全力保障高压系统和电池安全。
面对市场需求加速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上汽大众积极求变,通过技术革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将开发周期从54个月大幅缩短至24-36个月,效率提升超30%。但上汽大众没有因速度牺牲品质,而是在每个关键环节和风控点严守品质底线,甚至在满足国家要求、达到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追求卓越,打造“看不见的品质”,全方位守护用户用车体验。
对用户安全与品质的承诺,是上汽大众实现开发周期与品质标准“双赢”的核心动力。四十年如一日,“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的理念深入骨髓,为其迈向合资2.0时代筑牢根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