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王传福的人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安徽无为农家走出,历经家庭变故,凭借家人支持与自身努力,完成从放牛娃到汽车产业领军者的逆袭。本文将全方位呈现他的创业历程、技术信仰、全球征程及独特人物特质。
一、成长背景 农家少年的逆袭伏笔
1966年的安徽无为县,寒风裹着长江的湿气掠过农田,王传福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木匠家庭。一家十口挤在土坯房里,父亲是村里的木匠兼大队书记,母亲操持家务,五个姐姐和哥哥妹妹挤在两张木板床上。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颠覆全球汽车产业的人。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正在读初中的王传福突然成了家里的"男子汉"。两年后母亲又撒手人寰,缺考两门课的他与中专失之交臂,趴在哥哥王传方肩头哭了整整一夜。
"咱砸锅卖铁也要供弟弟读书。"嫂子张菊秀这句承诺,成了王传福黑暗中的光。哥哥辍学去砖窑厂拉板车,嫂子省下买布料的钱给他交学费。每天清晨五点,王传福就着煤油灯啃课本,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放牛。1983年收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背着一麻袋红薯干踏上火车,哥哥塞给他的50元钱里,有30元是借来的。在长沙的校园里,这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农村青年,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冶金物理化学实验室,导师评价他"做实验到凌晨是常事,烧杯比女朋友还亲"。
1990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的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迎来人生转折。他带着学生研发的电池项目被院里看中,1993年受命筹建深圳比格电池公司。第一次南下深圳,他在国贸大厦楼下驻足良久——那座刚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玻璃幕墙上倒映着这个27岁青年眼里的光。三年后,当日本宣布停止生产镍镉电池时,王传福在实验室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是我们的机会。"
二、创业起步 从电池大王到跨界造车
1995年春节刚过,28岁的王传福做出了让全院震惊的决定:辞职创业。他攥着表哥吕向阳借的250万元,在深圳莲塘租下三间旧厂房,比亚迪的招牌是用红油漆刷在铁皮上的。30名员工里,一半是他从老家带来的乡亲,嫂子张菊秀负责给工人做饭,哥哥王传方管后勤。"当时日本生产线要几千万,我们用人力替代机器,把生产线拆解成30道手工工序。"王传福带着团队用万用表一个个检测电芯,手指磨出的茧子比电池还厚。
这个"土办法"竟创造了奇迹。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全球市场份额冲到40%,把索尼、松下甩在身后。台湾大霸电子成为第一个大客户时,王传福亲自背着样品坐绿皮火车去谈判,在车厢连接处站了12小时。2002年香港上市敲钟那天,他特意把哥哥嫂子请到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安徽老家的农田——那个曾经连学费都凑不齐的少年,此刻身家已过亿。
2003年1月,一则消息震惊资本市场: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港股股价从18港元暴跌到9港元,媒体嘲讽"电池厂造汽车,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拍着桌子说:"我不是赌徒!十年后你们会看到,汽车业的变革一定来自电池技术。"他带着工程师团队驻扎西安,在秦川汽车破旧的厂房里,用电池生产线的思路改造汽车车间。2005年比亚迪F3上市,这款长得像丰田花冠的轿车,靠着比同级车便宜3万元的价格,半年就卖了5万辆,把"不可能"变成了"没想到"。
三、技术信仰 逆势布局的硬核底气
2008年北京车展,比亚迪展台前人山人海。当王传福掀开红布,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F3DM露出真容时,台下有同行高管冷笑:"这种技术路线活不过三年。"那时的比亚迪确实难,研发投入让公司连续6个季度亏损,工程师们在实验室打地铺,王传福带头降薪30%。2009年胡润百富榜发布,他以350亿身家成中国首富,办公室却还放着折叠床——每天工作16小时的习惯,从创业初期就没变过。
最艰难的2018年,当同行纷纷放弃插混路线时,王传福在内部会上砸了茶杯:"技术路线对了,就不怕路远!"他顶着压力把研发费用提到营收的30%,带着团队死磕DM-i系统。2021年这套系统终于爆发,秦PLUS DM-i上市即断货,4S店要加价2万才能提车。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当腾势N7缓缓驶下生产线,王传福突然哽咽:"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台下工程师们哭成一片,这些年他们太懂这句话的分量。
刀片电池的诞生更像一场豪赌。2020年发布会现场,王传福让人用钢针刺穿电池,当其他电池爆燃时,比亚迪刀片电池只是冒了点烟。这个"针刺实验"视频在网上爆火,网友戏称"比亚迪把电池做成了防弹衣"。背后是1000多个日夜的试验,材料工程师们试了200多种配方,有位博士为了监控数据,在高温实验室里住了45天,出来时人瘦了15斤。如今这项技术让比亚迪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20%份额,连特斯拉都跑来合作。
四、全球征程 从中国首到世界玩家
2025年10月的巴西巴伊亚州,79岁的总统卢拉紧紧握住王传福的手。在比亚迪工厂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这位硬汉总统动情地说:"你不仅带来了工厂,更带来了改变世界的技术。"当卢拉从王传福手中接过宋Pro车钥匙时,现场响起巴西国歌——这个曾经被欧美车企垄断的市场,如今比亚迪每卖出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
海外扩张的路并不平坦。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入股时,华尔街分析师嘲笑"不懂汽车业的老头被忽悠了"。结果比亚迪股价从8港元涨到60港元,巴菲特赚了500%。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投产那天,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亲自试驾仰望U8,当车辆在水里完成360度掉头时,他竖起大拇指:"这比我的防弹车还厉害!"现在比亚迪在全球70多个国家建厂,海外单车利润比国内高两倍,巴西工厂的工人月薪是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
今年广州车展上,王传福为美的董事长方洪波交付仰望U8L鼎世版。这款售价128万的豪车,搭载了全球首个3纳米智能座舱芯片。"以前我们造10万元的车,现在要造能和奔驰宝马竞争的豪车。"王传福摸着方向盘上的"BYD"标志,这个曾被网友调侃"Build Your Dream"的品牌,如今真的让中国汽车梦走向了世界。展台角落里,几个外国记者围着汉L的大压铸车身啧啧称奇——这项能让车身减重100公斤的技术,明年将下放到15万级车型。
五、人物特质 技术狂人背后的温度
"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写两小时代码。"比亚迪员工都知道王传福的这个习惯,60岁的他办公室还放着编程手册,开会时经常突然掏出笔记本电脑改程序。有次工程师汇报云辇系统进度,他当场指出算法漏洞:"这里少了个减震补偿系数。"吓得团队回去查了三天三夜。他常说:"CEO首先要是首席产品经理。"去年推出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他亲自测试了2000公里,连雨刮器的频率都调了17次。
这个"技术狂人"却有着铁汉柔情。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时间捐出1000万,又以个人名义捐150万重建学校。在深圳坪山中学,有栋"传福楼",墙上挂着他和学生的合影。每年冬至,比亚迪食堂都会煮安徽无为的米饺,这是嫂子张菊秀教的 recipe。员工说他"对自己抠门,对研发大方"——出差常坐经济舱,却给实验室买了2000万的透射电镜。今年给廉玉波院士颁奖时,他深深鞠躬:"没有你们,比亚迪走不到今天。"
面对网络黑公关,王传福的态度是"零容忍"。2025年起诉"王悟空说车"获赔31万,他在朋友圈写道:"批评我们接受,但造谣必须亮剑。"但转头又给团队说:"把精力放在技术上,最好的回应是产品。"这种务实让比亚迪在行业价格战中保持清醒——别人打价格战时,他投437亿搞研发;别人跟风造SUV时,他默默布局半导体。正如他在内部信中写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们只造好车。"
从安徽无为的放牛娃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王传福用30年证明:真正的颠覆者,都是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自己脚下的路。当很多企业追逐风口时,他像个老农深耕技术土壤;当同行沉迷短期利益时,他敢于把鸡蛋放在技术创新这个篮子里。如今比亚迪的大压铸技术让车身减重100公斤,第二代刀片电池续航破千公里,这些突破背后,是那个永远带着安徽口音的企业家,用行动诠释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你觉得王传福最让人佩服的是哪点?是敢在汽车业寒冬砸钱研发的魄力,还是把农家子弟的韧劲融入企业基因的坚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网: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推动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新浪财经:《商业周刊》评选:王传福当选“亚洲之星”
每日经济新闻:王传福交付,方洪波接车
第一财经:王传福和李书福不约而同为海外市场站台,发生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