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的隐形成本:努力变成无尽的疲惫与亏损

最近和一位开了四年网约车的老师傅聊天,他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租车跑活就像打工,一个月3600元租金白白送人,不如自己买辆二手车,钱全进自己腰包。”

可转头看看自家老公——每天6点半出门,晚上9点半回家,15个小时连轴转,流水却没见涨。

这账到底怎么算?

其实,这样的困惑不只我一家。

新闻里提到,南京的网约车司机赵兵每天只睡不到5小时,一睁眼就扎进车里,连续工作12小时是常态,甚至有人为省时间直接在车上吃住。

平台用“积分规则”绑着司机:服务分、出行分、接单量……每一项都逼着人拼命拉时长、冲订单。

司机们卷生卷死,收入却越跑越少。

网约车行业的隐形成本:努力变成无尽的疲惫与亏损-有驾

有老师傅吐槽:“以前一天轻松挣600元,现在从早跑到黑,到手只剩300元。”

表面看,租车变买车似乎是“翻身”的关键——省下租金,多劳多得。

可细想,这不过是把“打工”换成“给自己打工”的幻觉。

平台规则才是真“枷锁”:积分制度逼着司机用健康换流水,哪怕自己当老板,也逃不过平台的“算法牢笼”。

你在线12小时?

总有人熬14小时;你接30单?

别人能冲40单。

最后所有人都被卷进“越累越穷”的死循环,而平台坐收渔利。

买车真的是解药吗?

二手网约车看似省了租金,但车贷、保养、保险都是新坑。

更扎心的是,平台“价格战”愈演愈烈,“一口价”订单硬塞给司机,跑一单亏一单,不接还要扣分罚款。

网约车行业的隐形成本:努力变成无尽的疲惫与亏损-有驾

省下的租金,恐怕还不够填这些“暗坑”。

谁在替平台买单?

专家说,司机们用延长劳动时间承担了平台的成本,成了“人肉电池”。

老公收车回家累得倒头就睡,老师傅们不敢喝水怕耽误接单,这些细节背后,全是生计压弯的脊梁。

网约車司机的方向盘,从来就不完全握在自己手里。

租金能省,但平台的规则、市场的内卷、透支的健康,这些“隐形成本”又该怎么算?

当“多劳多得”变成“双倍辛苦”,我们或许该问一句:究竟是司机不够努力,还这个行业病了吗?

如果你也见过凌晨的接单提示、听过方向盘后的叹息,不妨点个赞،留个言。

一起来为这些撑起城市出行的人发一次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