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你看到一些数字,会觉得这世界是不是开了二倍速。
有人预测,五年后,全球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中国造。
50%的全球市场份额,这概念你品,你细品。
听着像不像科幻小说里东方巨龙苏醒的桥段?
搁十年前,你要这么说,大家估计会把你当成喝多了吹牛的酒桌大哥。
可现在,这事儿正变得越来越有鼻子有眼。
我们不妨把时间轴往回拨一拨,倒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是为了搞清楚这盘大棋是怎么下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还记得那个“市场换技术”的年代吗?
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工业,活脱脱一个勤工俭学的穷学生,兜里没几个钢镚,核心技术更是两手空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国外的“老师傅”们吃肉,自己跟在后面喝点汤,顺便偷师学艺。
大众、丰田、通用,这些名字就像是刻在神坛上的图腾,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大多还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琢磨着怎么造出一台“结实耐用不出毛病”的车。
那时候,谁要是说咱们能跟人家掰手腕,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就像青春期少年一夜之间的变声。
当全世界的汽车巨头们还在内燃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琢磨着怎么把发动机的活塞再优化个0.01毫米时,我们这边直接把桌子给掀了——不玩了,咱们换个赛道,搞电动的!
这一下,可真是捅了马蜂窝。
这不亚于在一场百米赛跑里,当所有人都在冲刺时,有个人突然掏出个滑板踩了上去。
规矩?
什么规矩?
新能源汽车就是那个滑板,直接实现了“换道超车”。
以比亚迪为首的一帮“莽夫”,硬生生把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技术玩成了白菜价,而且性能还越来越顶。
当大众还在为ID系列的软件问题焦头烂
烂额时,我们的车机已经可以K歌、打游戏、甚至用无人机跟拍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维度的战争了。
今年9月份全球汽车月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悄咪咪地爬到了38%,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卖10台车,就有差不多4台是中国品牌。
这个数字,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那些曾经瞧不起我们的人脸上。
如果说电动化是上半场,那智能化就是决定胜负的下半场。
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
当欧洲的老牌车企还在为L2级辅助驾驶的普及率沾沾自喜时,我们这边,华为带着它的鸿蒙座舱和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开始在中国复杂的城市道路上“横行霸道”了。
问界M9这种车,均价干到50万以上,卖得比BBA(奔驰、宝马、奥迪)还好,你敢信?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我们卖的是性价比,现在我们卖的是科技体验,是“遥遥领先”。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的降维打击。
传统车企想的是“车+一些智能功能”,而我们这边的新势力,比如华为、小米,他们想的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四个轮子”。
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
2026年L3级自动驾驶就要规模商用了,到时候,德国工程师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在“会自动开的智能机器人”面前,还香吗?
当然,光在国内自嗨还不够,真正的强者,是要去别人家的地盘上抢饭碗的。
中国汽车出口量这两年跟坐了火箭似的,今年奔着800万辆就去了,明年破千万辆也不是没可能。
以前我们出口,主要去东南亚、南美这些地方,卖点便宜的小车。
现在呢?
墨西哥成了我们的第一大出口国,欧洲的比利时、英国也榜上有名。
我们不仅卖车,还开始在海外建厂,搞本地化生产。
这棋盘,一下子就下大了。
不过,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前方的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美国的贸易壁垒,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拦路虎”。
而且,品牌形象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很多老外眼里,奔驰、宝马依然是身份的象征,而中国品牌,还需要时间去沉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但制造业有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谁掌握了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谁最终就能制霸全球。
我们的家电、造船业已经把这条路走通过一遍了。
现在,轮到汽车了。
从38%到50%,这12个百分点的距离,看起来很远,但对于已经踩上滑板、并且还在不断给滑板加装火箭推进器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或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五年后,当你堵在路上,放眼望去,一半的车都挂着你熟悉的国产品牌Logo,别太惊讶。
那不是什么奇迹,那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用十六年的埋头苦干,换来的理所当然。
制造业的皇冠,终将易主,这出大戏,才刚刚进入高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