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造车?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估计不少人都会皱眉“东哥不是电商起家的吗?怎么也来掺和汽车圈的热闹?”别急,东哥想造车的想法其实一点也不突兀,这背后可是藏着深深的“局”。
回忆一下,当年蔚来老板娘在公开场合谈及刘强东投资蔚来的故事时,说东哥仅听了李斌几分钟就拍板大额投资。那一轮融资,大家都惊讶于东哥的“豪爽”,认为他下手够果断、钱袋子够深。可实际上,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尤其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企业家。与其说是东哥看中了李斌的融资能力,不如说他瞄准了汽车行业的大蛋糕。
汽车行业是什么?有人戏称是“烧钱无底洞”,从概念到生产,从推广到服务,每一环都得砸钱。可东哥似乎并不怕,甚至早就一步步悄悄布局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4万家合作门店构建完整的汽车服务后市场,它是如何做到的?简单,京东的“买、配、养、用、换”一站式汽车消费平台就是最好的解答,从车主用车需求到维修保养服务,东哥用电商的思维,悄无声息地搭建起了汽车领域的商业生态。
这些棋子看似散乱,实则目标很清楚让京东成为造车领域“最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品牌。这招不就是给自己造车打基础吗?最近的一系列动作都在说明,东哥的“造车梦”正一步步接近现实。比如,京东明确了自己在合作造车中的角色用户洞察、销售保障。车的制造问题,交给广汽集团;电池技术交给宁德时代。几家一配合,分工明确。出击的目的同样清晰一款售价10万到12万之间的国民好车,满足90%以上人的生活通勤需求,直接对标当下主流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东哥并没有直接选择“跳楼式”做独立品牌,而是先走合作造车的模式。这种选择就差一层纸了——一旦合作模式成熟,车企全套的生产、销售、乃至换电理念都摸透,剩下的就是选个代工厂的事。至于最后的“独立造车”,不也只是办手续、重组团队这些流程问题?
其实,抛开京东造车卡位市场这件事,细品一下就知道,这绝对是刘强东处心积虑的布局成果。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团队做。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商界流传已久的名言“不一定要做最好的,而是要联合最好的。”京东在电商做到顶流从来不是靠“所有自己干”,反倒是它利用供应链和平台优势,把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打通成本和效率的隔阂。而这一次造车,也是门清地复制这样的策略,只不过放进了大汽车行业的轨道。
考虑到如今的市场格局,东哥的车型瞄准10万-12万的普通老百姓市场,这想法还是很务实的。毕竟,拉长近几年的电动车销量数据,这个价格区间永远是最大的蛋糕,谁吃下谁就能稳住发展底气。从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到家庭通勤的刚需,京东的“国民好车”构思摆得明明白白。至于它后续怎么卖车?凭“买车像买手机一样便利”的逻辑,估计又要把汽车当成电商的爆款来推广。这种模式别说打破传统裸车消费,就连购车后的保养、换电也可能全盘重新定义。
但是问题来了京东造车这杯羹真的能尝得舒坦?想想如今的市场,从蔚小理到比亚迪,谁不是圈了一群忠实消费者?京东能不能在科技、品牌影响力上造出足够有吸引力的车型?合作造车里各方资源分配是否真能擦出期待的大火花?这都是未来一些消费者会问出来的现实问题。顾客固然好,愿不愿买单才是关键。
最后说句有意思的事,刘强东这一路走来,不是草莽闯江湖那种人,而是典型的理性商业大佬。他出手看似激进,其实步步紧贴市场趋势。吃瓜群众看京东造车可能觉得他是为了“圈粉”,殊不知,这份“厚积薄发”,早就在后市场埋下伏笔。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汽车圈里如果真多了个京东,蔚小理们会怎么看?至于我们广大消费者,真的敢拍着胸脯说“东哥的‘一站式买车套餐’,确实比线下4S店靠谱?”这事儿,还是留给市场去回答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