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汽车圈也有“宫斗剧”?一边是资本玩家的明争暗斗,一边是老牌厂商的垂死挣扎。
哎,说真的,谁家没想象过自己开台新能源跑车,脚踩油门,天高地阔?
但咱先别急着做梦。
最近有俩新闻,把电动车的风头直接推进了热搜首位,网友们直接炸锅。
前脚小米汽车宣布因为安全问题召回了11万辆SU7,这堪比群主“踢人”——不光人多,还很突然。
后脚巴菲特,那个全世界炒股最牛的大爷,说拜拜了事,把比亚迪的股票清仓,钱要另寻藏身地。
这两个事一连串,扑面而来的只有一个词:乱。
乱到啥水平呢?
开始掰扯账本,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有品牌上市车企里头,排前十的有八家直接亏成狗,大家都在吐槽,这车到底还能不能造?
有的人说这场面像极了互联网早年间的千团大战。
实际上吧,新能源车这个事从2017年就拉开了大幕。
一转身短短几年,火速杀出487家电动车制造商——你没听错,花名册拉出来都能写好几页。
资本说:啥都不管,先冲。
咋一听和打游戏似的,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吃鸡王者”。
有人调侃,商场比战场还刺激,丛林法则不打拳没活路。
到了2024年,饱经风霜,只能剩下129家,还不算那些暗地里撑着的杂牌军。
你以为谁能活下来?
有一句老话——打败你的不是同行,是跨界大佬。
在新能源汽车这锅粥里,啥牌子都能掺一脚。
就说宝马、奔驰、奥迪,这些国际大品牌,居然在中国市场被逼打起价格战,谁能想得到?
成都国际车展上,宝马直接给折扣,七折;奔驰赶趟六折,奥迪干脆五折;一汽的大码SUV,全线四折甩卖。
买车的人乐了,卖车的人哭晕在厕所。
内行都晓得,这场价格战从没这么离谱过。
但奇葩就奇在这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车的产量和需求不降反升,2024全年汽车产量三千多万辆,销量也差不多。
增长不止,光是新能源车,产销量一年就涨了三成多,份额奔着半壁江山去了。
说“燃油车要凉”一点都不夸张——这不是唱衰,是市场在用脚投票。
一边是新能源车爆发,另一边燃油车只能唱悲凉。
有些品牌甚至连带自己的老家都跟着遭殃。
举个例子,德国大众在本土办厂,那人工成本,真让人怀疑是不是搞错单了。
据说一个大众工人拿3900到4300欧元一个月,年入大约五万六欧,合着人民币就是四十四万。
而且人家工作时间还特短,一周35小时,你说这日子过得多滋润!
这么着算下来,大众在德国本土基本不赚钱,连搭进去都算仁义。
以前靠中国市场当“提款机”,结果现在这口井要干了,好家伙,大众都气得发声明不涨工资,还得缩减开支。
跟工会闹着不涨工资,工会气得骂,大众干脆两家工厂关门,工会一看这破事,立马服软。
结果最后工会认栽,工资不涨了,甚至还要降。
人心就这样被现实摁在地上摩擦。
说到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确是风光得很,招招致命。
但这所谓的“闹得欢”,其实也只是少数人能分得肉汤,多数人只能舔碗底。
到2025年,新能源车圈两极分化愈发严重。
赢麻了的是比亚迪、吉利汽车、赛里斯、理想这些头部玩家,其它新势力,且看且珍惜。
像零跑、北汽蓝谷、小鹏增速都一百多,但盈利照样窗户纸没捅破。
再看海马、众泰这些品牌,更是“保时泰”级别的绝唱,众泰生产线被法院强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复活。
全球咨询机构说,2030年中国电动车品牌能剩下15家都算奇迹。
新能源这潭水,血腥味没散,科技圈还在往里跳。
谁说小米不行?人家不但杀进赛道,还在憋大招。
追觅科技也不差,打算造全球超豪华电动车,直接要和布加迪拼高低。
计划一出,网友都笑称“有你有我有他,群魔乱舞”。
一些科技龙头还在备战,摩拳擦掌。
那问题来了,大家干嘛都想搅这泼天富贵?
关键还得看房市。
曾几何时,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托举王者,最高峰甚至占过GDP三成。
现在这船说沉就沉,产业链哐当一下全歇火,汽车这根救命稻草谁都想抓住。
如今中国汽车总产值快顶GDP的一成,妥妥第一支柱产业。
国家扶持,政策加码,谁舍得退出?蛋糕不够分,大家拿小勺往里刨。
可盛宴背后藏着不安分的影子。
中国工业牛气冲天,但啥都容易玩过头,高产能伴随着剧烈过剩风险。
就像光伏产业前车之鉴,产业大了出口成关键。
别忘了,新能源车出海也是“闯关游戏”——
一是人家传统汽车制造国怕夺饭碗,设门槛,有点像小时候玩弹珠,人家故意堵住通道,谁都不好进。
二是全球不少消费者对电动车存在误区,觉得不安全,担心折旧率太高,一台汽油车能开五六年,电动车耗年限?没底气。
有人还觉得电动车是“监控神器”,担心个人隐私,要是啥时候“死机”、“出岔子”就真成了“人造意外”。
出口要过三道关,哪能说走就走?
风险这东西,不论讲多少遍,总有人当耳旁风。
看过去十年,新能源车一路狂飙,看似风头无两,其实暗流涌动。
不少分析师讲,中国电动车还远远没到“收官”时刻。
哪怕‘杀到只剩十五家’,也不意味着就风平浪静了,背后还藏着改变全球格局的野心和难题。
其实,新能源的故事说透了也是一场资本与技术、产业和社会的豪赌。
不妨比作一场头脑风暴和心跳测试,每轮洗牌都可能重新定义牌桌上的玩家。
而且,国内政策其实属于护犊子模式,近水楼台先得月,但谁都不会保证你一定能吃到这块“大蛋糕”。
说不定哪天,电车行业也能蹦哒出和房地产一样的后遗症。
一个领域转冷(房市),另一个领域升温(汽车),这热锅上的蚂蚁都在急,谁也没闲着。
如今外资品牌受挫,国产头部赢家趾高气扬,其实都在暗中较劲。
每家企业表面光鲜、背后血泪,谁能保证明年自己不掉队?
你瞧,众泰、海马之类的老赛马已经被甩下铁轨,零跑、小鹏还在冲刺,但也顶着亏损的风雨。
而小米、追觅等新玩家仿佛刚起步,“豪车梦”到底能不能圆?大家等着看笑话。
至于大众、宝马、奥迪这些传统巨头,打折卖车的日子就代表他们要么重新想办法,要么真的就得“转型”为中国市场的新打工人。
未来的日子谁也不敢拍胸脯说一定赢,无论你是老大、老二,还是新生代搅局者。
中国汽车,也许会如光伏般“产能炸裂”,出口变成最后一根稻草。
但走出去就得接受别人家的游戏规则:技术壁垒、贸易壁垒、观念迷雾,层层关卡。
一句话,电动车出口是“长征”,不是“郊游”。
整个新能源篇章,写到现在还在上演——你能不能读懂下一个剧情走向?
是打破旧格局,还是进入新混战?
谁又能成为那最后剩下的十五强王者?
你怎么看,电动车市场,真要杀到只剩下15家吗?
你心目中最有胜算的品牌是哪一个?
一起聊聊你坐等“剧透”还是看好哪家能熬过下一个冬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