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方天雅,周四下午,阳光透过大玻璃打在大厅里的接待台上,我耳边还回荡着吊顶风机的嗡嗡声。手刚摸到方向盘,暖暖的,似乎还是昨天的温度——这车暖气不开太久,手指就能感受到那一丝丝渐渐散去的余温。
跟销售聊了一会儿,顺便翻了下那台车的出厂日期。大约两年前制造的,车身钢板的油漆还算亮,但里头的塑料件已经有点泛黄,感觉不像新车那么鲜活。对比旁边那辆比它稍贵的同款,配置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后排座椅的坐姿和扶手设计。
我一直关注这个,特别是技术和供应链那块。你知道吗,去年我听说华为有两个合作方向:一个是传统的HI模式,他们提供座舱或智驾技术,合作车企负责车的设计、制造、销售。另一个就是智选车模式,基本由华为操盘,从芯片到整车,品牌和销售都由华为控,像有点像贴牌策略。这两天,听到一线的消息,说华为其实在试图做一个折中方案。
华为并不是真的要自己卖车,但他们想让车企披华为的外衣,这种思路我能理解,就像衣服设计好了,品牌归车企,衣服上的标签变成‘华为智行’的标签,但衣服的剪裁、缝合还是车企自己来。这其实是一种合作深度调整的策略,既保持了品牌的自主,也借助了华为的技术。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在想,像东风岚图或者猛士这帮,配合华为做座舱、智驾,合作得挺顺的,但他们自己还是负责车的开发和销售。换句话说,华为提供技术和方案,但不插手品牌和销售。这跟我当初猜的那种全控模式差距挺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车企的技术团队其实还在琢磨:这合作到底真的假的?会不会变成只用华为技术的‘壳子’?而且,这样的合作还能持续多久?毕竟,供应链那头的钢铝价格、芯片供应,真的是肉包子打狗。一方面,华为的方案热度高,销量拉动快点;另一方面,要是车企自己抢了品牌的主人翁位置,那合作还算合作吗?
我还在想,华为究竟是谁在帮忙?他们是真的想把车变成手机那样的华为智能终端,还是就是帮车企减轻研发压力?或者说,是想用‘品牌+销售’的授权,把自己变成类似芯片供应商(但不卖芯片)的角色?这让我开始疑惑:他们到底想做什么?是不是本身还没定下清晰的战略。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很有趣,现在的合作就像拼装乐高,华为出技术、芯片、座舱,车企负责设计和品牌,再拼成一台车。这样合作就会遇到瓶颈:谁来负责品质?谁想管售后?而且,品牌的归属感在车企那儿才能稳得住,否则最后就是一台苹果手机装在大众车里。
我也试过问销售:你们觉得华为这个合作,最终会演变成华为品牌+车企帮忙卖那样,是吗?他们说:这还难说,合作越深,责任越大,利润也越复杂。总感觉,华为若真要走这条路,也得考虑车企的底线——毕竟他们也要活着,不可能让出所有的主动权。
我也怀疑,这玩意是不是华为临时搭的一个策略牌,让车企多点自主性,又能搭个科技范儿。但问题是,车企愿意披华为衣服吗?还是内心怕丢了车迷的信任?我观察,车迷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真的不低,只要质量和口碑靠谱,不管有没有华为标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没想过,未来若合作变得更加深度,会不会出现品牌碎片化的局面?比如华为+某车企车系列,又或者只用华为芯片,自己卖品牌。这其实也挺可能的——毕竟,合作永远在变,市场也在变。
总让我觉得:这些合作方案其实都是为车企自己谋一个安全垫——有人说,华为其实也是一座桥,把供应链各种资源牵得更紧,形成一个技术联盟。而这个联盟未必会永恒,但短期能让车企安心一点。
你觉得,未来这种品牌归车企,技术归华为的合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会不会某一天,一个新品牌突然宣布:不用华为技术,只用他们自己拉的技术团队?这又意味着什么?我倒觉得,关键还在于消费者的感知——他们会怎么想,毕竟,车还是买品牌+技术的组合。
停车场灯光在晃,雨点噼啪落在前挡上,像在提醒我:这场合作的天平,还会往哪边 tilt,一切都还悬在那里。这些有趣的小细节,或许才是未来合作路径的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