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真的有瓜,而且还是个硬核科技瓜!
——你见过比亚迪、极氪、小鹏这些在国内横着走的新能源品牌,到了澳大利亚集体吃罚单的荒唐事吗?4700万人民币的罚款数字就跟“割韭菜”似的清脆响亮,把很多中国网友都看懵圈了。更让人打趣的是,“澳洲大铁锤”这一砸,砸出去不仅是人民币的响声,更让全球“维修权”这盘老菜开始冒新味道为啥这事在国外分分钟动真格,回头望望咱自家院门口,却寂静得能听见蛙叫?
跨洋维修风暴,一夜让无数新能源车主重新审视“售后”意义。今天咱们就好好扒拉扒拉,这里面的门道,到底谁在暗箱操控,谁又在假装糊涂。反正你我说了算,继续往下别眨眼。
有人说“国外法律太较真,咱们国内讲究‘熟人社会’,啥买卖都能谈。”这么一讲好像有点意思。你看吧,澳大利亚出台了个什么“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要求厂家把所有维修信息数据都得老老实实亮出来,独立维修铺子要啥给啥,订阅一年行,不想长订还可以来个月套餐。谁玩文字游戏、耍赖皮,比你手快,罚单直接炸到你头顶;连本田都得乖乖掏腰包,何况新来的中国品牌。
可换到中国,场面立马变味儿。新能源车企一口一个“技术太复杂、安全有风险”,对外啥都不肯透,修车这事只有4S店说了算。你要是想图省钱去路边维修铺,门都没有,数据资料连眉毛都不让你看着。更有意思的是,官方明面上说得挺好听什么保障安全啦,担心第三方水准不够啦,实际上八百年不出一个维修信息包,给你掐得滴水不漏。这到底是为用户好呢,还是哪的好处没捞够?
对立就起来了一边是澳大利亚的监管大棒,说到底是把厂商按在地上摩擦;另一边,中国用户面对的,还是修车想开天眼都难,真可谓“世界那么大,痛点全在脚底下”。
说到这,普通车主朋友们肯定有共鸣。比如我有个哥们,去年刚提了辆理想ONE,心里那个美啊,结果孩子放学被隔壁小区的共享单车磕了一下,左后叶子板花了。拿去4S店一问兄弟,这得换,8000元谢过,关键零件只有咱有,外面谁也别想。哥们一听眼都绿了这修车费快赶上半月工资了!
一问才知道,这还算正常操作。现在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控、电驱都称得上是“玄学装置”,社会修理铺连数据都拿不到,更别说敢下手了。普通燃油车路边修理店七百八的工钱搞定,新能源4S直接奔着小五位数去。难怪大家开始怀疑,车不是不能自己修,而是没有数据和权限,厂家的技术围墙围得滴水不漏。
国外那一套“对抗厂商垄断、保卫用户选择权”的思路真不是嘴上说说,每天都拿起法律大棒。美国、欧盟这些地方,舆论早早打上“Right to Repair”,舆论一搞,游说一推,立法就来了,厂商要再不知趣,分分钟拉你上法庭,特斯拉都被薅过几次羊毛。
反观咱国内,反垄断法条文是有,可真碰上圈里的技术封锁就一言难尽。你说技术安全,厂商点头,说竞争市场,政府不吭声。数据摆在这里——咱老百姓的维修需求蹭蹭往上涨,独立修理店活不下去,全行业“内卷”价格反而更贵。保险公司、中小维修店、消费者全成了“配枪没子弹”的三等公民,每个人都憋着一肚子火。
“看起来风平浪静”,这是现在一大批新能源维权车主的真实写照。车企玩命推自家APP、小程序,又发售一系列VIP用车权益,表面看售后又快又好。只要老老实实进4S,啥都好说。但真到你想换个玩法、找个便宜专家,分分钟就能让你吃闭门羹。
有些人觉得这不挺好吗?有官方旗舰撑腰,至少零件原装、技术靠谱,修个电池还给保质。再说了,现在市场大,厂家自家竞争还来不及,咋能存在垄断?
但反方又咋说?有媒体评论说“技术门槛”专为挡人设,安全只是挡箭牌。不让独立修理店介入,最终结果是干掉了多元化维修市场。每年800万以上的新能源新车入市、累计超过1800万辆用户,还玩“直营垄断”,整个售后产业全萎了。这不是开历史倒车、走独木桥吗?
更尴尬的来了——厂家自己又要推高端服务强调体验,遇到用户投诉却当没听见。标榜“科技幸福生活”,结果一场磕碰修不起,哪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要是再碰见电池这种大件,不说5位数,直接进医院抢救钱包。
你说这不是假性繁荣又是假平静吗?谁家做生意不是靠回头客?出了事儿只会甩锅技术问题、管控数据,不触动核心利益,修车难修心头气!
突然画风逆转——水落石出。你以为中国新能源巨头们真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澳大利亚罚单下来后,比亚迪、极氪立马堆出了维修数据接口,不敢怠慢。为啥?没别的,捂不住了,怕的是海外市场那根“大棒”连根拔起,把全球品牌全打成“问题儿”。你说比亚迪能不着急?极氪还想上市呢!
这说明啥?说明只要规则硬、法律铁,企业一点也不含糊。只要市场敲锣打鼓、监管追着屁股跑,哪有啥安全门槛不能让?都是借口,都能改。“国外可以做,国内为啥就不行?”这才是所有中国消费者扪心自问的真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轮风波不是啥零星小打小闹。欧洲、美国一波接一波立法、诉讼,搞得厂家不得不放权,每一个细节里都有用户利益、保险公司利益,最关键是逼企业透明数据、降低行业门槛。你想憋着赚暴利?人家执法部门根本不惯着你,罚单和声誉毁损全是一招制敌。
回头看看咱自己,修车难的“锅”一半厂商背,一半监管舍不得掀。可敢想吗?要真放开维修权,整个后市场能多出来多少岗位、降低多少费用,让社会多一分活力和创新!玩数据封锁,早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
甭看现在澳大利亚或美国把“维修权”高高举起,真到了实际操作,这道坎依旧老高。为啥?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企业还是爱耍花招,修理数据没给全,接口只象征性敞开一半,平台费用搞藏猫猫,兼容门槛又偷偷升高。表面一团和气,骨子里还是怕市场放权影响自家利润。
厂商说技术太快,第三方保障难,不如自己闭环。第三方维修工人说数据不给,合同太难签,白手起家没地儿发力。保险公司说不能参与后市场,理赔只会越来越贵,最后吃亏还是客户。消费者更憋屈——名义上说维修权已开放,可实际落地慢得像蜗牛。连澳大利亚都刚刚起步,中美欧都还在“扯皮拉锯”。
甚至更大的问题来了——智能网联、OTA升级、远程锁定,这些“软门槛”一上,维修权又被一键封死。软件一锁,全球都没辙,原地等官方救援。就算法律写得天花乱坠,最终执行全靠政策落地和执法细节。国外这种反复拉锯、争分夺秒,国内何尝不是“慢工出细活”,只不过节奏慢得让人着急。
分歧更深了。厂商想巩固利益圈,政府顾忌技术安全,用户呼吁便捷与透明,维修市场乱象横生。真要彻底破解,还得靠一场“市场-法规-舆论”三合一的大合唱。否则,今天4S暴利,明天第三方倒闭,后天全球品牌全被外部市场当成风险源,“中国制造”就真的成了自封金钟罩的呆子。
说句大实话,这事谁都装不了无辜。说厂商是创新龙头吧,可玩法一到钱眼前就“理想主义刹车”,赌的就是监管缺席。说咱监管部门刀快枪硬,可碰到技术壁垒就自觉当看客。再说车主,各种惨痛经历说得头头是道,可一碰见品牌宣传,还不是照样买单?
你要真让我夸一句,那还得服咱厂商创新速度“技术也好,门槛也罢,海外一出事,立刻全球通用,效率跟打鸡血似的!”但为啥国内用户就得当“小白鼠”?这“外紧内松”,明里暗里的双标,夸归夸,可别忘了根上的毛病还在。这无非是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修车难、修车贵”早晚要被掀个底朝天。
别以为罚款和英雄气短只会发生在外国。只要用户不再沉默,“维修权”这场持久战还远没到大结局。咱老百姓的脾气,向来都是越逼越倔。今天你挡一手,明天我就能敲锣喊冤,互联网的手段谁比谁差啊?
不如借澳大利亚这把火,早点改,早点多赚点人心。要么等哪天本地也砸出一记重锤,到时候全行业一地鸡毛,想哭都来不及。
中国新能源车主到底要等到哪一年才能真正“高高兴兴修车、痛痛快快省钱”?是得国外罚单敲门,才肯让利本地用户?还是说明书写得再漂亮,最后修车还是“任厂商宰割”?你觉得——国内市场的“维修权自由”难产,到底怪技术,怪法规,还是怪咱太善良?欢迎留言,咱们唠唠,别让这些“售后套路”再一遍遍复制粘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