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是个让人头疼的词,尤其放在汽车经销商群体身上,真让人联想起“熬过春夏盼秋收,结果颗粒无收”的农民心理剧,不过,这届经销商遇到的难题还不止一句“难”字可以形容呢。
你还记得那个浅谈卖车不如炒菜、卖车不如送外卖的段子吗?今年上半年,这句调侃似乎离现实越来越近。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火热出炉的报告,2025年前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里,超过一半——精确点,52.6%——都在赔本赚吆喝。
哎,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卖车的大户,手握资源,也不是几年前那种“躺赚”风光时代,咋今年就变成了“亏本大军”了?到底是哪根绳子勒得他们喘不过气?
这报告里还不止是亏损问题,连销售目标都成了“天方夜谭”:只有30.3%的经销商完成了自己的KPI,剩下将近七成都卡在了目标线下。
乍一看,整个汽车圈的晴雨表都写满了压力,下行趋势像按下了加速键,谁还敢说汽车行业是一片蓝海?
其实这个数据,谁看谁心惊,哪怕你不是卖车圈里人,脑补一下场景也能感受到那种有钱人“钱都吐出去还换不来业绩”的别扭和焦虑。
有一说一,不是所有品牌都摔得一塌糊涂。
新能源车这一边,独立品牌的钱包明显厚一点。
人家有42.9%的经销商实现盈利;传统燃油品牌则像掉进了坑,盈利比例只有25.6%。
你要问这差距咋这么大?谁都能猜到,“新能源风口”这几年的追捧盘是有作用的
但也别往好处想太多,其实新能源品牌的经销商也并非全是风光。
亏损的比例也有34.4%。
同时,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面临的难点,不在新车赔本,而是在售后上——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修起来少毛病,产值不高,投资回报周期还长。
你要真比传统燃油那帮人,他们就更惨,大面积的价格倒挂,导致新车业务“干一天,亏一天”。
什么是价格倒挂?说白了,就是你这头刚把车拉到店想卖出去,本想着能赚点小钱,结果厂家指导价压得死死的,市场实际成交价还比你拿货价低,等于搬砖也要自掏腰包。
如果这也算一项体育竞技的话,今年全国有74.4%的经销商都“参赛了”,其中43.6%亏损幅度还在15%以上,堪称车圈“跳水比赛”,跳得一个比一个狠。
难道这些车企、经销商就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走出压力山吗?
有没有什么逆天大招可以让他们翻身?答案真没那么简单。
实话说,现在就是连主机厂,厂家自身也跟着慌。
厂家的奖励力度缩水,付出的努力和拿到的奖励严重不成正比,经销商们心里的怨念就愈加沉重了,“今年我拼天拼地,年底账本还是一片惨淡。”
长三角那边的四个协会,联合打出了一份《敦请主机厂改善经营困境的函》,意思很明白:库存堆积如山、市场卷得没边、企业资金链总有断裂的隐忧,这些都是“要命的信号”。
换句话说,产业链上下游一家亲,谁也逃不出这场风暴。
你要问怎么样才敢说2025年会有好戏?
报告里说,大家对于全年销量的判断只剩微增长或持平,49%觉得能增量,乐观点说“明年或许有转机”,但悲观派也越来越多。
再看满意度,去年底还有些盼头,今年一看分数,总体满意度只有64.7分,直接掉了水准线。
说到底,汽车经销商现在上的都是“压力车”,卖车不易,赚钱更难,有些店甚至“越干越欠”。
咱们再聊回数据,发现今年的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规模也不是小打小闹,回收有效问卷九百多份,基本覆盖了大集团小集团和各路4S店。
换作以前,这种调查可能还是“茶余饭后谈行业”,往年也许只是“警钟微响”。
今年不同,这越来越像“生存警报”,谁都不敢无动于衷。
这么多人亏损,亏在哪里?
往深里说,价格倒挂只是表象,根上还在于“市场大洗牌”以及产品端、政策端的变化。
新能源和燃油车,这几年像两条分叉的公路,一条风驰电掣,一条崎岖坎坷——但别急着站队,谁也不是天生赢家。
价格倒挂,是殃及所有车企的“大水怪”。
以前买车是“越早抄底越赚”,现在谁都怕库存烂在手里。
库存高企,是罪魁之一。
老款车卖不掉,新款车接二连三上市,厂家持续压库,经销商只能硬着头皮冲销量。
库存撑死了资金链,价格倒挂又让利润预期归零,资金压力如影随形。
市场竞争失序,从这里跑出来的段子比车还多。
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谁都想用补贴和促销抢市场。
可你一降价,对手再跟着降,最后只能赔钱赚吆喝。
而且信心感觉也随风而逝,“以前只要坚持,最后总有回报”这套信仰,现在已经不灵了。
厂家的目标完成机制也越来越苛刻,不完成,奖金就没影了,“苦力活干得比以前多,最后还能比往年更亏”成了部分经销商的真实写照。
回到品牌层面,豪华品牌虽然还算有点优势,但也只是略好,并没有谁能笑到最后。
合资品牌压力反而更大,完成70%及以下目标的经销商比例远超其他品牌。
归根到底,大家都在一条麻花路上打转,有人差点栽沟里,有人还在勉强维持,不容易啊。
谁没想过翻身?
谁没做过一夜暴富的春秋大梦?
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新能源行业看上风光,其实内部还有后天难题:售后没产值,东西不好修,投资回回周期太长,现金流总觉得一松手就会断掉。
燃油那边更是苦哈哈,谁还在关注油改电是不是下一个风口。
去年不少店主还把新能源当“救命稻草”,今年也是生死未卜。
海南的某4S店老板说得很真实:“今年看了好几场厂家的车展,心里其实一点底没有。”
“库存太多,价格越卖越低,越低越亏。”
这种窘况,谁要是能一招破局,估计朋友圈都能转爆了。
讲个笑话,现在经销商和主机厂的关系越来越像快节奏的情侣——你要求多,我奖励少,你有情绪我还不能发火,不然就要面临清库存甚至关店的风险。
很多时候,面对厂家布置的任务,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心里默念:“能不能来点真诚的政策”。
还有一种现实版“游戏”,就是每季度的业绩考核,比拼的是谁亏得慢。
谁能创新活命,谁能跟着转型升级。
非要问出路吗?
行业内已经有人开始拿做服务、搞二手车、做金融来弥补亏空。
但二手车市场也受新能源冲击,金融端政策又常常给不了更好的低息支持,处处是坑。
说实话,大多数经销商还没摸清行业新规则,光是应对厂家压库和降价压力就已经焦头烂额。
部分经销商在求变:有的尝试线上获客,有的推个性化服务,有的主动做售后深耕,但市场的变化实在太快,就像你刚学会游泳,突然池塘里的水全给倒干了。
有网友愤愤吐槽:“卖车不是靠情怀,最后还是看账本。”
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往后展望,整个行业并不是没有希望。
只不过,微增长、持平成为主流预期,大家都在保守观望中度日。
有专家建议,主机厂需要给经销商更多政策支持,合理规划库存和进货节奏,不能光一味压任务。
同时,行业应该开放更多创新渠道,打造线下线上一体化销售体验,才能减少库存,并把风险分散开。
另外,政策层面也得跟上,如购车补贴、信贷优惠等,可适当介入,不然单靠市场自发调节,许多小型经销商会直接被淘汰。
这车圈的大风大浪,还真不是几句“熬一熬就能见彩虹”能解释清楚。
你要是真是经销商,估计早就把车库里的库存当成“套现盼房价”的无奈心态。
一句话,卖车不易,处处皆是挑战。
各位,你觉得卖车行业接下来该往什么方向闯?
你觉得市场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欢迎说说你的看法,搅动一下这锅已经很稠的“车圈汤”。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