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万辆Model Y遭监管调查,特斯拉门把手67%碰撞失效率背后,那些被困车内的2岁孩子和消防员的2分钟生死竞速
这几年电动车越来越火,特斯拉那套隐藏式门把手也跟着火了一把。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设计,确实觉得挺酷的,那种科技感扑面而来。但用久了,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我一哥们儿,2019年提的Model S,没事就爱显摆那个自动弹出的门把手。“你看,这才叫未来汽车!”每次都这么说。结果去年冬天,北京那几天特别冷,零下二十多度,他车停在小区楼下,第二天早上门把手完全冻住了,电机根本带不动。最后还是物业师傅拿热水浇了半天才弄开。
这还不算什么大事儿。真正让人后怕的是那些紧急情况。前段时间看新闻,佛罗里达有个妈妈,把孩子放后座,车门一关就再也打不开了。那天温度快40度,孩子在里面哭得撕心裂肺,最后这妈妈急疯了,抄起车上的灭火器直接砸车窗。你想想,要是普通车门把手,哪会有这种事?
特斯拉倒是说设计了应急装置,但那东西藏得比什么都深。车门储物盒里面还有个小盖板,撬开以后才能看到一根细钢丝。说真的,就算平时知道这玩意儿在哪,真到了紧急关头,谁还有心思慢慢找?
中保研去年做了个测试,挺有意思的。他们模拟碰撞以后,看看门把手还能不能正常工作。结果特斯拉只有67%的成功率,而那些传统门把手的车基本都能达到98%。这差的30多个百分点,关键时刻就是生死的差距。
最要命的是,为了这点所谓的科技感,到底值不值?有人算过账,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改善微乎其微,高速跑一百公里最多也就省个一两公里的电。但故障率比机械把手高了8倍。这买卖怎么看都不划算。
好在工信部总算出手了,新国标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必须得有机械备份。虽然给了12个月过渡期,但到2027年,这种设计在中国应该就看不到了。说起来也挺无奈的,本来应该厂家自己把安全放第一位,现在得靠强制标准来约束。
特斯拉那边最近也在想办法补救。Franz那老哥透露了新的设计方案,说是要把电子和机械功能整合到一个按钮上。听起来挺好,但我总觉得,这种复杂的整合设计,到时候会不会更容易坏?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可靠,这个道理应该不会变。
从车主反应就能看出问题有多大。我认识的几个特斯拉车主,基本都在车里备着破窗器。你说这正常吗?买个车还得自己准备逃生工具?网上那些教你怎么开特斯拉门的视频,播放量都上亿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心里都没底。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事儿也不全是坏事。至少推动整个行业开始反思了。奔驰的EQ系列现在用的是双保险设计,电动弹出加机械外露一起上。理想L9干脆设计成碰撞后自动弹出门把手。这些都是在找科技感和安全性的平衡点。
市场反应也很明显。今年新出的电动车里,用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从去年的63%降到现在的41%。消费者不傻,买车的时候会用脚投票。厂家看到销量数据,自然知道该怎么调整。
说到底,这场门把手的争议,暴露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设计的理解偏差。创新当然重要,但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未来感,把最基本的安全原则给丢了。门把手这玩意儿,从汽车诞生那天起就存在,它的核心功能就是让人能够可靠地进出车辆。不管怎么进化,这个基本要求不能变。
现在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生物识别、智能材料、应急电源什么的,听起来都挺高大上。但我觉得,最好的设计可能就是最简单的设计。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再去考虑其他花哨的东西。
这次特斯拉的教训,应该能让整个行业清醒一下。汽车安全这事儿,真的马虎不得。毕竟,再炫酷的设计,如果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就不是设计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