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不装了:新车狂砍20项配置,买的人到底图个啥?

特斯拉不装了,摊牌了。

最近北美市场放出来的那个Model Y标准版,与其说是标准版,不如说是丐版中的丐版,是压缩毛巾见了都得喊一声“前辈你压得真狠”的典中典。这已经不是减配了,这是物理意义上的“车圈重塑”。

打开配置表,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回了上世纪90年代我爸开的那辆普桑。20项减配,每一项都精准地砍在现代人的舒适区上。全景天窗换铁皮,夏天直接开启头顶铁板烧模式,冬天别说看星星了,你看个鸟都得摇下窗户。外后视镜电动折叠没了,变成了手动掰,就问你怕不怕,下雨天停车,你得先开车门淋着雨把镜子折回来,仪式感拉满了属于是。方向盘电动调节?不存在的,现在是“停车拧螺丝”模式,每次换人开,都得先进行一场机械工程学的深度交流。

这还没完,车内更是重量级。皮座椅换织物,恭喜你,从此以后,你车里的每一滴奶茶、每一口可乐,都会被座椅永久铭记,成为你内饰的一部分。15个扬声器砍到7个,听交响乐跟听村头大喇叭喊“收破烂”一个味儿,低音炮直接消失,现在听电子乐就像在听收音机,还是没电的那种。这他妈还能叫车吗?!后排8寸屏直接给你物理阉割,长途带娃的家庭,唯一的哄娃神器没了,接下来就是长达数小时的魔音贯耳。这已经不是毛坯房了,这是叙利亚战损风。

连“生物武器防御模式”都没了。我作为一个前特斯拉车主,讲真,我从来没搞懂过这个模式到底防了个啥,但我每次开起来都觉得特别有逼格,感觉自己像是坐在诺亚方舟里,外面就算三体人打过来了我都能活。现在没了,安全感直接归零。

所以,这波操作,看似降了5000刀,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商税”收割。美国那个7500刀的电动车补贴刚好没了,你算算这笔账:表面上降了5000刀,实际上补贴一没,你反而要多掏2500刀,才能买到一个连座椅加热都没有的“铁罐头”。这操作,拼多多看了都得连夜给马斯克递律师函,告他侵犯了商业模式专利。

这不是降价,这是把一台完整的车拆成乐高零件,然后告诉你,想要轮子?加钱。想要方向盘?再加钱。讲真,我一个中年人,见过KTV的果盘刺客,见过雪糕刺客,但我是真没见过车企这么明目张胆地玩‘配置刺客’的。改天我买包辣条是不是还得单独买调料包啊?

资本市场最诚实,股价当天就给马斯克老师一记大逼斗,直接跌了4.45%。摩根士丹利说得好:“这是绝望中的止血,却把伤口撕得更大”。翻译过来就是:不务正业,整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

但最魔幻的是什么?是这玩意儿居然还有人买。订单排到了12月,一周就干了上万台。我研究了半天,发现买这玩意儿的就两类人。第一类,预算被焊死在4万美元,但又刚需特斯拉那个充电网络,每天就是公司家两点一线,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能跑的充电宝。第二类,是FSD的狂热信徒,他们看中的是HW4.0那块板子,其他都是浮云。他们坚信,只要硬件到位,马斯克总有一天会带着他们原地飞升,开启自动驾驶的任意门。

马斯克不装了:新车狂砍20项配置,买的人到底图个啥?-有驾

你跟一个特斯拉的铁粉说,你看隔壁福特Mustang Mach-E,配置多香。他会用一种看凡人的眼神看着你,然后告诉你:“你不懂,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这就是信仰,信仰你懂吗?买了特斯拉,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赛博修仙的门槛,你买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门票,是马斯克画的大饼。至于这个饼是铁的还是面的,不重要。我得承认,写到这里,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过了,但你仔细品品,是不是内味儿?

马斯克不装了:新车狂砍20项配置,买的人到底图个啥?-有驾

所以你问这车要是进了国内会怎么样?我跟你说,它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在20-30万这个修罗场,比亚迪、小鹏、理想,哪个不是把配置堆得跟不要钱一样?小鹏G6的智驾已经能在城里跟外卖小哥抢道了,海狮07EV直接把高阶智驾干到18万。你特斯拉敢把这个“丐中丐”版本拿进来,信不信第二天就被国产新势力打得找不到北。到时候别说掀桌子了,你连餐厅的门都摸不到。

马斯克不装了:新车狂砍20项配置,买的人到底图个啥?-有驾

这波操作背后是什么?是马斯克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是焦虑。

曾经吹上天的2.5万美元Model 2,现在影子都没了,all in的Robotaxi,感觉比我找到对象还遥远。当华为和小鹏的智驾已经开始在城市里“横行霸道”,跟老头乐抢地盘的时候,证明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而特斯拉的FSD还在跟各国的交通法规玩“我们不一样”。技术那点金钟罩铁布衫,快被国产新势力用组合拳打穿了。

马斯克不装了:新车狂砍20项配置,买的人到底图个啥?-有驾

所以,减配降价,就是特斯拉最后的挣扎。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打法。我打不过你们的配置,但我可以侮辱你们的价格。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都没得吃。

但这一招,是饮鸩止渴。砍掉的配置,砍掉的是用户体验,是品牌口碑。曾经的特斯拉,是科技标杆,是硅谷神话。现在的特斯拉,越来越像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它在赌,赌它的“玄学光环”还能再亮多久,赌信徒们的信仰还能充值几次。

最后的结论就是,会买的还是会买,因为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车。他们买的是那个“T”标,是那个朋友圈的标签,是那个能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图腾。至于车本身有没有后视镜折叠,有没有座椅通风,那重要吗?不重要。能开,就是能开。这逻辑,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