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这事,得先说说郑州为啥能坐稳 “中国铁路心脏” 的位置。它是全球首个搞出 “米” 字形高铁网的城市,光客运站就有 4 个,39 个站台、77 条线路,每天开 957 列高铁,能到 112 个城市。打个比方,就像一张渔网,郑州正好在网中央,不管你从东南西北来,多半都得经过这张网的中心节点。
可现在周边城市都在发力建高铁。陕西和湖北搞的西十高铁,加上刚通的西武高铁,形成了新的快速通道。尤其是园岭隧道打通后,西安到武汉直接少走 340 公里,以前得绕郑州转车,现在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直达,这变化确实挺明显。
要说好处,郑州的高铁线路可能没挤了。以前郑西高铁总满员,现在一部分人改走西武线,剩下的乘客说不定能享受到更准点的班次,座位也更好买。就像一条堵车的路,分流之后大家都能跑得顺一点。
但压力也真真切切存在。有专家估算,西安到武汉的直达车可能会让郑州的中转客流降不少。以前这俩城市之间的人,十个里有七个得在郑州换车,现在说不定一半都直接走新线了。更关键的是,武汉正在建 “超米字型” 高铁网,线路越来越密,确实会分走一些原本属于郑州的流量。
不过郑州的底气也不是一天两天攒的。河南全省每个市都通了高铁,这种密度在全国都少见。就像一棵大树,郑州是主干,伸向各地的高铁线是枝叶,根系扎得深,就算吹点风也不容易倒。而且它正好在中原城市群的正中间,这个位置是搬不走的,几百年来都是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冲,不是一条新高铁能轻易改变的。
再往远了看,郑州也在想办法。高铁站旁边正在建高端制造园区,就像航空港实验区那样,让高铁不光能运人,还能带动产业。智慧调度系统也在升级,以后转车可能不用等久,哪怕多停半小时,只要方便舒服,大家还是愿意来。
说不定未来郑州、武汉、西安能形成 “金三角”。就像三个邻居,各有各的特长,你家有煤矿,我家有港口,他家有工厂,互相帮忙比单打独斗强。要是能搞联合售票,车次时间错开,旅客不管从哪个城市转车都方便,反而能形成更大的高铁网络优势。
短期来看,郑州的中转客流可能会波动一阵,但长期看,它的基础摆在那儿,位置优势也还在。枢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不是比谁的线路多,而是比谁能把交通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郑州只要把产业升级搞快点,让更多人不光来转车,还来这里工作、做生意,就不用太担心地位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