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上市引发关注
7月3日,小鹏G7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上市,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开始对小鹏的定价策略和产品定位产生了新的疑问。
今天,我们请来了何小鹏和负责G7的产品经理Nick,他们从多个角度为我们详细解释了这款车,也谈到了小鹏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次采访内容比较长,社长为大家整理出几个关键问题,方便大家快速了解重点。
小米YU7挑战Model Y
在小米YU7上市之前,20万到30万价位的纯电SUV中,销量冠军一直是Model Y。几乎所有车企在做产品时,都会以它为参考。这款从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持续热销了五年的车型,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不过,Model Y的价格并不固定。比如去年第四季度,它的价格曾降到24.99万元,说明它的定价会根据产能和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因此,我们也要考虑到它未来可能还会降价的可能。
简单来说,小鹏G7和小米YU7的定价方式类似,都给特斯拉留出了降价空间。这说明他们提前预判了对手的策略,希望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反响。
另外,何小鹏在谈到企业利润时表示:
他说,大家去年已经看到小鹏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每个季度都在进步。虽然第二季度的财报还要一两个月才出,但目前的数据看起来很不错。大家可以放心,G7的盈利情况应该会很好。他们不是靠降价竞争,而是通过更好的管理、更好的品质,把科技做到更强,这才是他们的目标。
小鹏携手华为推HUD技术
我一直收到很多鹏友建议我们加HUD,所以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小鹏对市面上的HUD硬件做了不少对比,最后选定了华为的硬件团队。他们也觉得小鹏的软件能力不错,双方有合作的基础,愿意一起深入探索。
何小鹏说:HUD本身是个好东西,以前做得还不够好。这次用的是华为最新一代的HUD,性能不错,我们会一起把软硬件都做到更好。
而且这不只是用在G7上,之后更多车型也会配备HUD。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升级,因为HUD前面有个大屏幕,扩展空间很大,想象力也多,大家可以期待后面会有更多有意思的玩法。
G7续航版本调整
其实年初发布G7的时候,就已经有602公里和702公里两个续航版本了。预售时有媒体问为什么没公布602公里的价钱,后来我们也收到很多车主反馈,希望有个更吸引人的价格,能体验到G7的舒适和智能驾驶。
我们还做了用户问卷,发现很多人觉得小鹏的续航很实在,城市里用600公里已经够用了。所以经过评估,我们决定重新推出这个版本。
关于配置比例,前期调研显示Ultra版本很受欢迎,有接近80%的人表示会选它。我们认为Ultra可能会占到总订单的六成以上。因为买小鹏的用户,大多是看中小鹏持续OTA升级的能力,以及对每个版本实际体验的重视。
YU7产品力突出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说说YU7这款车。
YU7的产品力很强,它的优势特别明显,可以说是“长板很长”。
我们G7和YU7是两款不同定位的车。G7更偏向家庭用户,注重科技感和未来感,比如车内配置、智能化体验都做得不错,空间也舒适,这些都是它的强项。
以前的车更像是“水桶车”,各方面都差不多,但不突出。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95后、00后开始买车了,他们不只是想要一辆没缺点的车,更希望有一辆在某些方面特别厉害的车。
YU7颜值高,某个方面特别突出;G7则是在科技感上表现得很强,也是长板明显。这两款车都符合现在年轻消费者对车的期待——不是什么都好,而是有特别亮眼的地方。
产品线覆盖与定位
我来用更简洁、平实的语言,把这段话重新整理一下:
我们这个产品线在20到30万的价格区间,已经基本覆盖了SUV的主力车型,主要有三款:G6、G7、G9。
G6主要面向喜欢实用和科技感的用户,国内和国外都卖得不错,在欧洲的新势力中大型车里也是销量冠军。
G7则是针对中产家庭用户,他们对科技和未来有较高追求,适合家用。
G9定位更高一些,注重舒适和驾驶体验,标配双腔空气悬架,整体配置更高级。它在欧洲的中大型SUV市场也有不错的成绩。
关于后装问题,我们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售后和安装的便利性,安装起来很快,每个月能支持几千台的后装需求。
芯片研发与合作计划
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说,他们目前没有考虑对外输出芯片技术,但芯片研发需要投入几十亿,这是很正常的大规模研发投入。这种高算力芯片的研发难度很大,小鹏现在还在持续做相关工作。
小鹏会继续和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多家芯片公司合作。未来,无论是 Max 版本、右舵车型,还是海外市场,都有可能用上图灵芯片,接下来会按计划逐步推进。
同时,小鹏也会把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分享给全球合作伙伴,如果有企业想在芯片和智能技术方面合作,欢迎联系沟通。
小鹏目前所有车型都配备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有 Max 和 Ultra 两个版本。Max 后续会有双 Orin 方案,也有单图灵方案。这条路是值得走的,国内其他车企也基本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另外,小鹏的 Max 和 Ultra 在算力方面都超过了海外法规的要求。小鹏面向全球销售的车辆,都支持软硬件的 OTA 升级。等法律法规允许后,他们会尽快提升高阶智能驾驶的软硬件能力。
云上基座模型部署
云上基座模型VLA会通过知识蒸馏的方式,部署到Max版本的车上,Ultra和Max的车主都能体验到云端大模型带来的性能提升。不过,部署到不同算力平台的模型,在大小和性能上会有些差异。另外,我们还会在Ultra车型上推出一些本地运行的、更直观的VLA功能,比如可交互的VLA、语音控制车辆、主动服务等,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L4自动驾驶前景展望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说:
我们内部也讨论过L4级别自动驾驶,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要做L4,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能力:政策法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其中,软件部分在算力升级后有可能突破,但硬件方面目前还不成熟。另外,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L4法规,硬件也没有统一标准。再加上实际路况中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这不仅仅是软件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整体技术的提升。
我觉得L4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还会有很大变化。你的想法我很感兴趣,但现在还没实现,可能要再等5年、10年才能看到成果。
买车,先问自己喜不喜欢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来用简单直白的话说说这件事:
之前有媒体问何小鹏:“你不是订了小米YU7 Pro吗?是不是为了对比才买的?”
他回答得特别实在:“我觉得买自己喜欢的就行,不用买最贵的。你们以为有钱人都爱买顶配,其实我们这种自己打拼出来的人,就图个喜欢。”
这话听着挺接地气的,也让人觉得他挺实在。
最后来一句:看来以后买车,咱们也别光看价格,得先问问自己——这车,我真喜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