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雄拆开快递箱取出那台五羊本田U-VO GT时,拧着钥匙的手停了两秒。这些年他换过四辆电摩,不是电机半年就啸叫就是车架锈得快散架,眼前这台合资车只花5499元,却标着3200W电机和TCS防打滑——这价格放在去年只够买杂牌车的基础款。
他跨上车座的第一脚蹬踏就察觉到差别。车轮滚动的阻力很轻,不像某些车连推动都费劲。拧转把的瞬间,后轮稳稳抓地起步,没有常见的突然前冲或迟滞。这种线性加速让他想起多年前骑的第一辆本田摩托车,只是现在耳边只剩电机轻微的嗡鸣。
通勤第七天赶上下雨,在十字路口突然蹿出个抢黄灯的外卖骑手。陈国雄下意识双刹捏死,轮胎压过斑马线积水时车把轻微震颤——那是TCS系统正在介入。后轮始终贴着地面滑停,没有出现记忆中那种惊心动魄的侧漂。当晚他在车库多呆了十分钟,借着顶灯查看轮胎磨损痕迹,那些整齐的纹路让他终于对“安全配置”这四个字有了实感。
车架才是隐藏的惊喜。每天经过开发区那段碎石子路时,他习惯性抬臀减震,却发现车身整体性很好,颠簸被均匀分散到全身,不像旧车那样仿佛随时会散架。某个加班的深夜,他特意绕到未通车的高架桥上试了次压弯,倾斜时车架反馈的刚性让人安心,这确实对得起产品页写的“摩托车级碳素钢”。
续航显示还剩两格时他总会焦虑,后来索性把电量跑空测试极限。每天固定13公里通勤加周末采购,坚持到第六天下午才彻底没电。铅酸电池在立冬后确实衰减明显,但快充功能补上了短板。有回在公司地库充电,旁边特斯拉车主好奇地问这车要不要七八千,他拧开水杯抿了口茶没说价格。
智能功能最初被当做噱头。直到有次导航去陌生客户公司,手机投屏到车载屏幕的效果出乎意料清晰,等红灯时瞥一眼路线就行,不必再冒险低头看手机。NFC卡片解锁更是救急——上次忘带钥匙的尴尬还记忆犹新,现在刷卡就能走的感觉像在用门禁。
质保卡上五年八万公里的数字让他琢磨良久。前辆车的控制器刚好在过保两个月后损坏,维修师傅指着烧黑的元件说“算得太准了”。如今看到本田这份承诺,他忽然理解什么叫“成本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当然也有遗憾。妻子挪车时总要使出全身力气,铅酸电池的重量对女性确实不够友好。洗车时发现管线包扎得整整齐齐,可外观设计实在太中规中矩,年轻同事直言这车长得像“电摩里的公务员”。
三个月骑下来,最深的感触发生在某个寻常的周四傍晚。拥堵的车流中,他望着汽车里一张张疲惫的脸,轻轻拧动电门从缝隙穿过。微风掠过安全帽时他突然意识到,所谓代步工具的真实价值,或许就是让你在奔波中偶尔感受到的,那片刻的从容。
(会不会也有人和我当初一样,明明想要靠谱的伙伴,却总在价格和品质间纠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