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迎来爆发点!华为乾崑10月销量破10万背后的行业变革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智能驾驶领域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华为乾崑AD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单月搭载量突破10万辆。这个数字不仅创下了历史记录,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智能汽车竞争,正从电动化的上半场,全面进入智能化决胜负的下半场。
如果你最近在马路上看到越来越多顶着传感器的车辆驶过,那不是错觉。智能驾驶技术确实已经从实验室和演示视频,大规模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智能驾驶的“iPhone时刻”已到来//
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10月销量突破10万台的成绩,放在整个行业来看具有标志性意义。这相当于每卖出不到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搭载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更重要的是,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量已在10月底突破100万台大关,从首车交付到百万规模,仅用了43个月——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特斯拉。
市场的接受度最能说明问题。10月份,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新增行驶里程高达6.81亿公里,语音助手唤醒次数达到3.44亿次。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日益增长的依赖。当人们开始习惯在通勤路上让车辆自己应对拥堵,在高速公路上放心地让系统掌控方向盘,这意味着智能驾驶已经通过了最严格的测试——用户日常使用的检验。
//技术普及速度超预期,L3级已近在眼前//
行业报告显示,到2025年底,中国L2级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将突破50%。明年,也就是2026年,高速L3将规模商用。这意味着不久之后,在特定路段下,驾驶员将可以合法地放开方向盘,让车辆完全自主驾驶。
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之所以超出很多人预期,关键原因在于硬件成本的下降和视觉算法的成熟。根据Canalys预测,到2025-2026年,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系统(NOA)将快速下探至15万元以下市场。届时,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会成为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的标配功能。
//新旧势力的博弈与转型阵痛//
就在新兴品牌高歌猛进的同时,传统豪华车企却陷入了转型困境。BBA(宝马、奔驰、奥迪)近期不约而同地放缓了电动化转型的脚步,纷纷延长内燃机车型的“生命线”。
奥迪已正式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梅赛德斯-奔驰也表示内燃机将“比原先设想服役更久”。 宝马则继续坚持其“技术开放战略”,根据全球各地的差异化需求,灵活推进电动化。
这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背后,是残酷的市场现实。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下滑11.8%,纯电车型仅占其总销量不足一成。 同时,奥迪品牌的营业利润率降至4.6%的历史低点。
BBA的集体转向,反映了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在2025年5月单月突破50%;另一方面,欧美市场电动化“拐点”明显后移。 这种巨大的地区差异,使得传统车企不得不采取更灵活的策略。
//狂欢下的冷思考:质量仍是生命线//
在智能驾驶的狂欢中,我们也需要一些冷思考。J.D. 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质量研究显示,行业整体质量问题数不降反升,达到226个PP100,较2024年增加了16个。 信息娱乐系统问题仍然是抱怨最多的类别,而配置/操控系统/仪表板类问题的抱怨数增加最多。
这些数据揭露了一个现实:在追逐智能化的过程中,部分车企对基础功能的质量管控出现了“失焦”。 当车企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时,却可能忽视了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基本属性。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系统之争//
未来的汽车竞争,早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较量。《自动驾驶出行生态2025》报告指出,自动驾驶将深度赋能停车、充电、洗养、地产物业、保险及广义车后服务生态,创造全新商业价值。
这意味着,智能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正在成为我们智能移动生活空间的基础平台。那些能够构建更完善生态系统的品牌,将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结语:智能化浪潮不可逆转//
10月销量突破10万辆,只是智能驾驶普及浪潮的一个开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探,智能驾驶将很快从高端车型的卖点,转变为大多数新车的标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领先不是营销话术的领先,而是核心技术与质量品质的领先。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唯有将“质量”二字置于“速度”之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智能驾驶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来得比我们想象得更快。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