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概要
上海车展成中外车企战略调整风向标,本土品牌发力多元市场。
外资加速本土化转型,依托中国供应链开发本土化车型参与竞争。
供应链现技术井喷,多向突破体现新质生产力组织逻辑。
超豪华品牌策略转向价值深耕,法韩车企在华布局持续调整。
中国汽车生态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全球产业权力格局或加速重构。
正文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汽车市场剧烈变动的当下,上海车展似乎成为了我们捕捉相关汽车企业战略动向的一个小窗口。
笔者可能算得上是半个汽车迷。而有相关经历的读者可能会熟悉有关中国汽车市场的如下几个命题:为什么中国厂商不生产某一类型(可以是豪华车/各个尺寸的性能车/旅行或猎装车等)的车型;合资/外资品牌可能在某些领域落后,在某些领域仍有优势;合资/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表现奇差……
这些问题背后有一种隐性的逻辑关系——对于有充分发达(以至于被认为产能过剩)的中国汽车产业链而言,不仅有充分的技术与资源来发展各类型的车型,同时也能为合资/外资品牌提供同样充分的产业链产品与技术。
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本土厂商从家用车市场出发去关注更丰富的市场是某种程度上的必然结果;而外资品牌转变对华供应链态度,从高度谨慎转向积极拥抱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各位就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一种范式转变。
01 本土品牌的新动能
中国本土厂商的转向早已有迹可循:从小米SU7意外引燃市场,到各个厂商积极开发以性能为主要卖点的车型;再到今年随着德国汽车产业链承压,大量中国厂商积极寻求在德设立研发中心,吸收德国汽车产业链人才与研发经验等事实,各位都能看到,中国厂商已经开始了其转型。(相关内容请参考:[新闻资讯] 小米厉兵秣马,进军德国市场)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笔者认为富有代表性的中国厂商车型是SC01、腾势Z、极氪9X。
在性能车领域,一件可能被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自2011年起,已有逾14年的历史,于2025年将要迎来其第15届的赛事。这样长的时间跨度里,中国汽车产业链已经完成了飞跃一般的产业升级,并且正在继续寻求产业的进一步进化;而比赛相关的方法论也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与提升,这意味着该赛事已经能够为业界稳定输出对性能车型设计有相当理解的专业设计与工程人才。
这种精神在SC01车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该车型极为赛化的管阵车架与推杆悬挂设计,再到其行走机构与动力系统布置设计的细节,无一不能体现设计与工程团队在FSC赛事与性能车改装经验中积累下来的巧思。而该车型的诞生也意味着,事实上中国产业链有能力为有志打造性能车型的个人与团队提供相对充裕的资源。
而腾势Z则在某种意义上是SC01的一个反面:我们在此不讨论战略或设计的具体细节。仅从象征意义上讨论,腾势Z车型是有溢出资源的厂商团队开发特定风格车型的一个代表作品(当然,各位也可以认为仰望U9,去年发布的方程豹Super 9概念车均可以有这种代表性意义)。
极氪9X则代表了中国本土产业链有能力在豪华车领域开拓中国厂商特别的方法论。极氪009已经是该路线上已有的成功作品,而极氪9X则相当有潜力成为该道路上的下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既保留了国际审美的共通性,又融入了对中国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深度理解。这种"全球视野+本土智慧"的产品哲学,正在打破外资品牌长期垄断的豪华车市场格局,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的赛道。可惜的是,由于车型尚未准备完毕,笔者无法进入车型内部探求其内饰或更为细节的设计。
02 外资积极拥抱本土化
与过往的谨慎布局不同,本届车展上的外资品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本土化决心,外资品牌正在从"技术输出者"向"生态共建者"的角色进行转型。
讨论度较高的是日产N7,而笔者认为马自达EZ6和日产N7有着差不多的代表意义。该两款车型均代表了外资品牌更充分地利用合资优势和本土产业链的决心:从平台上看,该两款车型均基于中方自有的新能源车型平台,同时,在配置与设计重心上,均比以往更关注中国市场的特别需求——举例而言,均配备了在中国市场上较为受欢迎的家庭舒适性配置:抬头显示、零重力座椅、更全面的辅助驾驶、更好的音响系统、更智能化的车机等。在外观与内饰设计上均在保留合资品牌原先特色的同时,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做出了变动。在成本控制上也成功实现了将价格控制在14-20万的价格区间,在这个区间中,该两款车型均具有相当竞争力。
基于中方新能源平台开发的产品架构,不仅体现了对本土技术体系的深度认可,更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外资品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导入,而是选择融入中国汽车工业生态,通过共享研发资源、共建供应链体系实现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
奥迪一汽与上汽奥迪的新车型也正式亮相。奥迪一汽推出的电动车型保持了奥迪品牌一贯的水平。而上汽奥迪推出的全新AUDI品牌的车型则让人感到出乎意料,在内饰上结合本土市场消费者对所谓科技感的追求,连同原有的概念车设计实现了相当特别的效果。奔驰则似乎呈现出一派不破不立的决心。(相关内容请参考:[新闻资讯] 宝马的新气象 [新闻资讯] 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进一步进化)
总结而言,在电动化上,各个外资厂商从48V轻混或油改电平台更进一步,真正开始思考电动化对于其未来车型的意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宝马的Neue Klasse概念车,代表了宝马对电动化性能车的最新思考与考量,而新车型上采用的路线完全不同于原先的简单通过内燃机+混动系统来满足排放要求的方法论。
这种转变背后,是市场和各个厂商对中国汽车市场底层逻辑变化的深刻把握:当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产业变革的双引擎,外资厂商只有深度融入高度竞争的本土产业链,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外资品牌的集体转身,正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从过去的"输入型"市场转为"共创型"生态。
03 缺憾背后的新动向
从一个汽车迷角度,本届上海车展似乎有一些差强人意,但如果我们还是将其看作汽车厂商的展览会,而非古德伍德的遥远呼应的话,那么我们还是能够深挖到相当多值得讨论的话题的。
从参展名单上看,最大的缺憾是超豪华品牌与韩系和法系品牌的缺席。这种格局无意间构成了一种生态变迁的微观镜像。
超豪华品牌除宾利以外几乎全部缺席,这是一种策略上的转型:这些超豪华品牌正在通过构建更加精准的品牌活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劳斯莱斯与揽胜品牌均选择在上海车展前后展开专属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多为预约制,是品牌强化现有用户价值挖掘的切实措施。
对于法系品牌而言,在华市场始终不温不火的现状并不能够通过一次车展上的大张旗鼓得以扭转。不过,Stellantis可能是最早开始积极拥抱中国本土厂商的品牌之一,早在2023年便敲定了与零跑汽车的合作。两方均从这项合作协议中受益:零跑汽车有了全新的销售与生产渠道;而Stellantis也可以通过零跑完善其低价电动车的设计与生产网络,并在集团业绩整体下行的状况中依靠零跑的平台节约一定成本以获喘息之机。而韩系品牌已多年保持对华市场观望态势,现代很早便发布了E-GMP平台,在高压平台的上车上也没有落后中国厂商,车型竞争力上也并非完全落后中国市场,但现代与起亚两个主要品牌对于加大对大陆市场的投入却相对比较保守。2025年一季度业务中,现代旗下的品牌可能已经成为在华销售额占比全球最低的品牌。现代对中国市场开发兴致缺缺,而起亚则在采取另一条道路:旗下EV5和EV6车型是两款在中国制造,但是并不主销中国市场的全球车型。从其设计上看,这两款车型几乎完全没有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中国工厂生产的该两款车型主要销往中东或澳大利亚市场。近年来这两个品牌主要发力北美市场,但随着特朗普展开关税战,现代汽车集团势必要重新考虑战略布局的空间,并作出相应调整。
而已深陷经营泥潭的哪吒汽车也没有现身上海车展。从表现上看,出现在上海车展的品牌要么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展示其转型决心;要么是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品牌也选择尽量收缩与销售业绩并不直接相关的成本,反映在展位上则体现为几乎均以销售中或正准备上市销售的车型为主,对于日产和马自达这类亟需快速打开市场的品牌而言,其展位上更是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品牌故事相关的展品,而仅仅只有目前主推车型。
供应商们的展台更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范式转移,最大最明显的趋势是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与全域智能座舱——众多供应商均展示了最新推出的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系统。第二个趋势是供应商技术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在增程器、智能线束与整车框架领域均有新一轮突破;智能网联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厂商比拼的范围从传感器、域控制器与软件领域逐渐扩展到包括车规级计算芯片的量产与整模组搭建在内的系统工程领域。
04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透过展会的表象,不难发现中国汽车产业生态正在经历多重变革:首先是技术话语权正呈现出一种转移,本土企业正从原先的跟随者转变为电动化与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定义者——三电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的动能积累,正逐渐转化为产品的实际市场竞争力;其次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从传统的主机厂主导模式,转向主机厂与科技公司、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这种开放式创新架构正在进一步释放市场积累的巨大创新势能;最后是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中国汽车工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与强大的市场容量,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之一,吸引着全球资源的集聚与重组。
这场变革的意义,远不止于市场份额或是技术创新的简单重新分配——当中国品牌开始在性能车、豪华车等传统外资优势领域开疆拓土,当外资巨头重新审视对华态度并积极融入本土生态,全球汽车产业,甚至是全球工业产业的权力图谱或许正在重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的直接竞争,更体现在产业标准、研发体系、商业模式等深层维度的全方位博弈。上海车展所呈现的,正是这场世纪变革的精彩剪影。
05 在变革中定义未来
本届上海车展恰似一副独特的画卷,徐徐展开中国汽车工业生态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与外资巨头的战略转身,共同构成了这场变革的双主线,而供应链体系的技术突破则为产业进化提供了持续动能。这场盛会不仅是产品与技术的秀场,更可以被看作是产业逻辑与竞争范式重构的集中爆发。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展会折射出汽车生态正在从生产规模化转向产品与产品定义多元化——本土品牌开始在技术含量与品牌价值的双重维度上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多年来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对消费需求的深度理解以及对产业生态的精心构建。中国汽车产业正以自信的姿态,从规则的跟随者蜕变为游戏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外资品牌的集体"本土化转身",则揭示了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曾经的技术高地正在主动融入中国创新生态,从平台共享到供应链协同,从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到智能系统的深度适配,跨国车企用行动印证了中国市场在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转变并非妥协,而是对产业变革大势的理性选择。
供应链领域的技术井喷,预示着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底层技术革命。供应链企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这种技术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提升了整车的性能边界,更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协作模式,为未来出行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会背后的产业逻辑变革,更值得深入思考。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主导,到新能源时代的三电系统为王,再到智能汽车时代的软件定义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汽车工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政策引导、资本赋能与市场培育,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实现了在关键领域的弯道超车。这种基于产业洞察的战略布局,为其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变革之路并非坦途。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突破仍需突破品牌认知的壁垒,外资品牌的本土化策略面临文化差异与体系整合的挑战,供应链企业则需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但无论如何,本届上海车展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正在东移,中国市场正转变为"定义市场"。在这场变革中,唯有持续创新、开放协作的企业,才能在产业重构的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当展会的灯光渐次熄灭,留给业界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想象。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本土化到全球化,汽车工业的变革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向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很有可能将因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革而彻底改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