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未上牌,车顶高速飞走,车主拒维修要求换新车

咱们今天来聊一件听起来有点像电影情节,但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糟心事。

想象一下,您刚买了辆新车,那份喜悦劲儿还没过,车牌都还热乎着没上呢,开开心心地上了高速,准备体验一下新车的性能。

可开着开着,突然感觉头顶一凉,风呼呼地往里灌,一抬头,好家伙,车顶的天窗整个不见了,就这么在高速上“自由飞翔”了。

这事儿就发生在2025年10月,一位车主身上。

新车未上牌,车顶高速飞走,车主拒维修要求换新车-有驾

幸运的是,这块飞走的车顶没砸到别的车,也没造成人员受伤,但车主那颗心,估计是跟车顶一起飞出去了,半天都落不下来。

事后,车顶是找回来了,可这事儿该怎么算呢?

车主觉得,新车出这么大的问题,肯定是质量不过关,要求换一辆新车。

这要求听起来合情合理,可厂家的回复,却让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

厂家派人检查了那块“离家出走”的天窗和车身,得出的结论让车主无法接受。

他们说,天窗的卡扣都是好的,一个都没断,这说明不是我们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你,车主自己,没有把天窗的卡扣给扣紧。

所以,这责任在你。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可以帮你报销拖车费,再赔你一点修补车顶的油漆钱,这事就算过去了。

这话一出,车主肯定是又气又委屈。

他说自己从提车到现在,一次都没动过天窗的开关,连怎么开都还没研究明白呢,又何谈“没扣紧”呢?

他回去翻了半天车辆说明书,上面只写了怎么打开和关闭天窗,压根就没提过还有一个需要车主手动去确认锁死的步骤。

车上也没有任何警示灯或者提示音,来告诉司机“您的天窗没有完全锁好”。

一个连说明书都没写明白、车辆也没有任何提示的操作,现在却成了车主自己的责任,这道理上哪儿说理去?

其实,汽车天窗在高速上被风掀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往前翻翻新闻,你会发现一些国际大品牌也出过类似的问题。

比如特斯拉的Model 3,还有宝马的iX,都曾上演过“天窗惊魂”。

每次出事之后,厂家的处理方式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套路,就是倾向于把问题归结为安装过程中的小瑕疵,或者是用户使用不当,很少会直接承认这是车辆本身的设计上存在缺陷。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汽车厂家在卖车的时候,把全景天窗当成一个巨大的卖点来宣传,告诉你视野有多开阔,车内有多敞亮,让你觉得多花这笔钱是值得的。

新车未上牌,车顶高速飞走,车主拒维修要求换新车-有驾

可另一方面,一旦这个引以为傲的配置出了问题,变成了一个安全隐患,他们又会把责任推给消费者。

更有意思的是,网上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家平时开不开天窗。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车主,车上的天窗几乎就是个摆设,一年到头也开不了几次。

大家不开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有的是怕时间长了密封条老化漏雨,有的是嫌高速上风噪太大,还有的纯粹就是觉得开关麻烦。

你看,消费者花钱买来的一个功能,最后却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而不敢用、不愿用。

这本身就说明,这个功能在设计和实用性上,可能并没有厂家宣传的那么完美。

现在,除了漏雨和噪音,大家又多了一个新的担忧:它会不会在高速上飞走?

那么,好端端的天窗,为什么会在高速上被风掀起来呢?

这里面其实有个很简单的物理原理。

当汽车高速行驶的时候,车顶上方的空气流速非常快,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就越小。

这时候,车顶外部的空气压力,要远远小于车内相对静止的空气压力。

这样一来,车内外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差,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吸力,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拼命往上掀你的车顶。

如果天窗的锁止结构不够牢固,或者说没有完全锁到位,那么在这股持续的强大吸力作用下,天窗被掀飞就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

知道了原理,那有没有办法防止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技术上并不复杂,成本也非常低。

比如在日本,丰田、本田等很多品牌的汽车早就配备了一种安全装置,就是当天窗关闭后,只要车速超过一个设定的值,比如说80公里/小时,车辆就会自动激活一个电磁锁,给天窗再额外加一道保险,确保它在高速行驶时万无一失。

据说,加装这么一个简单的安全装置,成本也就几十块钱。

几十块钱,就能避免一次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新车未上牌,车顶高速飞走,车主拒维修要求换新车-有驾

可为什么在我们国内市场,很多车型上却没有这个配置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

一方面,可能是设计师认为,车主自己会注意到这些细节,默认大家在上高速前都会检查好车辆。

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标准有关。

在很多安全标准里,天窗并没有被列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刹车系统那样的核心安全部件,对它的锁止强度和意外开启的防护,没有做出非常具体和强制性的规定。

这就给厂家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既然法规没强制要求,那能省则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反观欧洲,他们的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对车辆安全的要求就严格得多,其中就包括了对天窗在高速风压下的稳定性测试,要求必须能够承受住至少120公里时速下的风力考验,并且要有防止意外弹开的可靠设计。

而在我们国内,查阅近几年的汽车召回信息,几乎找不到一例是因为天窗存在安全隐患而进行召回的。

这种标准的差异,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行车安全。

我们买车的时候,看到的是越来越大的屏幕、越来越智能的语音助手和越来越炫酷的外观,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那些隐藏在车身结构里,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全的设计和用料,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选择相信厂家。

这次的车顶飞走事件,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

对于车主来说,厂家的那句“卡扣没坏”并不能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理由。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应该只是在理想状态下不出问题,更应该考虑到用户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失误,并提供相应的冗余保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呆设计”。

一个需要用户像专业技师一样小心翼翼去操作的功能,本身就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这件事也敲响了警钟。

在追求智能化和舒适化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了最基础的机械安全。

车顶,作为保护车内乘客的最后一道屏障之一,它的可靠性不应该有任何折扣。

当车顶都能轻易地在高速上飞走,我们还怎么能安心地相信那些厂家宣传的五星安全和各种高科技保护呢?

这已经不仅仅是赔一辆新车的问题了,更是关乎消费者信任和企业责任的根本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