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

最近,日本媒体有这么一个说法,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他们说,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市场上那是对手林立,竞争激烈得像一锅沸水;可是一旦走出国门,到了海外,真正的对手其实只有一个。

这话听着有点绕,也带着点酸味,但仔细琢磨一下,还真说到了点子上。

那么,这个所谓的“唯一对手”到底是谁?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是美国的特斯拉,还是德国的大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国内这个“卷”到极致的市场说起,看看咱们自己的电动车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现在年轻人买车,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

大家辛辛苦苦攒点钱,最担心的就是买了个“电动爹”回家伺候着。

厂家宣传的续航五六百公里,实际一开,尤其到了冬天,打个对折都算客气的;销售吹得天花乱坠的各种高科技配置,拿到手才发现要么是顶配才有,要么就得另外加钱选装;更别提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安全性能了。

正是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懂行,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才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这种竞争,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激烈”来形容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卷”,卷得跟麻花一样。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你看看市场上的情况就知道了。

老牌车企像比亚迪、奇瑞,还有新势力里的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品牌几乎是天天都在明争暗斗。

今天你推出一款充电五分钟能跑两百公里的新技术,明天我就宣布我的智能驾驶可以在市区畅行无阻,后天他又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全都搬进了车里,直接把车变成了移动的客厅。

这种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从电池续航,到智能驾驶的算法,再到车内屏幕的分辨率,甚至座椅的舒适度,无一不是比拼的焦点。

可以说,能在国内这个市场站稳脚跟的,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高手。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内部竞争,把中国电动车的整体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它们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内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之后,中国电动车走向海外市场,就像是把一个在高手云集的训练营里打磨出来的选手,放到了一个全新的赛场上。

它们之所以能迅速站稳脚跟,甚至让那些百年车企感到紧张,主要靠的是几样“杀手锏”。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掌握了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

宁德时代这个名字,现在在全球汽车行业里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根据统计数据,光是2023年,宁德时代一家就占据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七年排在世界第一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说,就是全世界路上跑的电动车,每三辆里就有一辆多用的是宁德时代提供的电池。

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自己研发的刀片电池,也因为极高的安全性,成了另一张王牌。

当最关键、最昂贵的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时,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就完全不一样了。

欧洲和日本的那些传统车企,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车的外壳和内饰他们能设计得很好,但“心脏”得从中国买,成本和供应都得看人脸色,这仗还怎么打?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其次,是来自科技行业的“降维打击”。

这里就不能不提华为了。

华为虽然不直接制造整车,但它提供的一整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电机、电控系统、鸿蒙智能座舱,以及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产汽车品牌赋能。

这就好比一个顶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带着它在软件和通信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突然闯进了以机械制造为主的汽车行业。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几块漂亮的屏幕,而是一整套全新的用车理念和操作体验。

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很能说明问题:一家德国车企的高管私下抱怨,他们想改一个车灯的造型,内部流程要走八个月;而在中国,八个月的时间足够一家新势力车企完成三次不大不小的改款升级了。

这种效率和速度上的巨大差异,让那些习惯了慢节奏的传统巨头们感到非常不适应。

再有,就是非常灵活的“本土化”策略。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这一点最能体现出中国企业的市场敏感度。

就拿丰田来说,这个全球汽车业的霸主,在中国市场也得低下高傲的头颅。

它在中国推出的一汽丰田bZ5,价格直接降到了十几万的区间,而且还标配了激光雷达这种高级硬件。

这种配置和定价,在它自己的日本老家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被中国市场和中国对手给“教育”了。

中国的消费者买车,特别看重空间和配置,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国产车明明尺寸不大,但后排空间却做得出奇地宽敞,车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屏幕。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这种做法,在过去讲究“够用就好”的日本工程师看来,简直是浪费材料。

但现在,他们也不得不跟着学,因为市场才是最终的老师。

丰田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前两年还公开表示不看好纯电动车,觉得不环保,结果现在旗下的电动车bZ4X在中国市场打折打到“骨折”甩卖。

这充分说明,市场的选择比任何人的嘴硬都更有说服力。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特斯拉。

很多人觉得特斯拉很厉害,是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最大对手。

这话没错,但特斯拉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恰恰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

马斯克为什么能底气十足地一轮又一轮地降价,把欧洲的对手们打得叫苦不迭?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他在上海的那个超级工厂。

这个工厂之所以效率高、成本低,关键就在于它周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网络,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在工厂周围四小时车程内找到供应商。

特斯拉是这个强大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车企,都在享受着同样的便利和优势。

比如广汽集团,能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消化掉上游碳酸锂原材料的价格剧烈波动;上汽集团,敢于和芯片公司签下长达五年的供货保障协议。

这种面对供应链风险的从容和底气,是那些欧洲同行们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的。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了。

日本媒体所说的那个“国外唯一的对手”,到底是谁?

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挑战加剧,海外对手仅此一家-有驾

它指的不是特斯拉,也不是大众、丰田或者任何一家具体的公司。

这个“对手”,指的是除了中国品牌之外的,所有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总和。

换句话说,在日本媒体的视角里,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牌桌上,实际上只剩下了两方玩家:一方叫“中国队”,另一方叫“外国联队”。

这个看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竞争格局的真相。

这和我们过去十几年里亲身经历过的很多事情非常相似。

想想看当年的手机行业,诺基亚、摩托罗拉曾经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但智能手机浪潮一来,短短几年时间,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国产品牌就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

再想想家电行业,二三十年前,谁家里要是有台日本的松下电视、日立冰箱,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而现在呢?

海尔、格力、美的这些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在海外也把曾经的日本老师傅们逼得节节败退。

历史总是在重演,只不过这一次,发生在汽车这个百年产业上的变革,速度更快,势头也更猛烈。

当法国巴黎街头的普通人,从一开始嘲笑中国汽车像个大玩具,到如今走进雪铁龙的店里,发现看比亚迪的人比看标致本品牌的人还要多的时候,我们就该明白,一个属于中国汽车的全新时代,已经真真切切地到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