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有个大新闻,估计很多人都听说了,那就是街头上真要跑起来没有司机的出租车了。
这事儿听着就跟看科幻电影似的,你手机上点几下叫个车,车来了,门一开,驾驶座上却空空荡dàng,方向盘自己在那儿动。
搁以前,这场景咱们只在电影里见过,现在,它马上就要成为上海街头的一道真实风景线了。
今年7月26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开,咱们普通老百姓就有机会亲身体验一把,这心里头,是不是既激动又有点儿犯嘀咕?
这车,咱到底敢不敢坐?
大家心里的第一个问号,肯定都是一样的:这玩意儿安全吗?
一个机器人开车,能有咱们驾龄几十年的老师傅稳当吗?
万一路上窜出来个电瓶车,或者有个小孩突然跑出来,它反应得过来吗?
这些担心,太正常了,毕竟是把自己的安全交给一堆程序和零件。
不过,咱们可以先看看那些已经替我们“尝鲜”的记者是怎么说的。
前不久,就有记者坐上了一辆这样的无人车,体验了一圈。
据他描述,这车开起来,无论是起步、转弯,还是在复杂的路口变道,甚至是在路边有行人时主动减速礼让,整个过程都特别平顺,处理得相当“老练”,一点都不像个新手,甚至比有些毛毛躁躁的人类司机开得还要稳。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不复杂。
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可不是咱们想的那么简单。
它不是一个刚学会开车的程序,而是通过深度学习,吸收了海量的数据,相当于把成千上万个优秀老司机的驾驶经验、交通规则、突发情况处理方式全都学到了脑子里。
它不会疲劳,不会分心,更不会有“路怒症”跟人斗气。
从理论上讲,一个永远保持冷静、严格遵守规则、反应速度以毫秒计算的“司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比情绪化的人类要可靠。
当然,理论归理论,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那个“万一”。
万一系统突然出故障了怎么办?
万一遇到前面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道路完全堵死,它自己绕不出来怎么办?
总不能让乘客在车里干着急吧?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无人驾驶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你要是知道它背后的保障机制,心里的石头估计就能放下大半。
原来,每一辆在路上跑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车里没人,但它可不是“没人管”。
在一个离我们很远,但科技感十足的监控中心里,坐着一群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远程安全员。
他们就像是这些无人车的“云端守护神”。
通过车上安装的各种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车辆周围360度无死角的路况,车内的实时情况,以及车辆自身的运行数据,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示在他们面前的大屏幕上。
这就好比,你虽然是乘客,但其实有一位技术顶尖的“代驾”随时在后台盯着,准备在需要的时候出手。
上海浦东新区科经委的负责人就解释过,这些安全员都有一整套完善的应急预案。
举个例子,假如车辆行驶的路上突然遇到了交警临时封路,或者有救护车、消防车这种紧急车辆需要通行,AI系统可能会因为没见过这种情况而“犹豫不决”。
这时候,远程安全员就会立刻介入,通过远程操作,像玩一个超高精度的模拟驾驶游戏一样,接管这辆车,熟练地把它引导到安全的路线上,等通过了特殊路段,再把控制权交还给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
所以,你坐在车里,看似孤身一人,实际上你的安全是被一个专业的团队在“云端”实时保障着。
话说到这儿,可能还有人会想,你说得再好,我凭什么相信你?
这毕竟是新东西,有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来衡量它到底行不行?
这个问得就非常到点子上了。
任何新技术要面向公众,都不能光靠嘴上说,必须要有白纸黑字的法规和实打实的数据来证明。
在这方面,上海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从去年开始,浦东就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没有驾驶人”的智能网通汽车的法规。
说白了,就是政府先用法律的形式,给这个新事物画好跑道,定好规矩,确保它不能“野蛮生长”,必须在安全、有序的框架内发展。
这次无人车能从去年的“示范应用”升级到今年的“示范运营”,这一字之差,意义可大不一样。
“应用”更多的是一种内部测试和展示,车上还得坐个安全员以防万一。
而“运营”,就意味着它通过了极其严格的“毕业大考”,拿到了可以正式上路、面向公众、并且可以收费服务的“驾照”。
这个“驾照”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根据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介绍,考核标准极其严苛。
首先,每一辆车都必须在真实的、开放的城市道路上,安全行驶超过5000公里。
5000公里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是从北京开到广州,再开回来一个单程的距离。
在这么长的路程里,车辆要能应对各种复杂的真实路况。
其次,还有一个更关键的硬指标,叫“百公里接管率”。
标准是,车辆每跑100公里,需要远程安全员人工介入的次数,必须低于1次。
而现在这些准备投入运营的企业,它们交出的成绩单远远超过了这个及格线。
它们的单车测试里程,普遍都超过了1万公里,而百公里接管率,更是低到0.1次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车子自己跑上10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一口气开到北京,全程可能都不需要人工干预一次。
有了这样扎实的数据做支撑,才让大家有底气把驾驶座上的最后一个人也拿掉。
这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我们国家在推动前沿科技落地应用时,那种严谨、负责、以安全为第一位的态度。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怎么才能坐上这车呢?
在这次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想体验的朋友们,可以在世博展览馆周边大约30公里的路网内,通过手机上的专门应用来下单约车。
这次的体验路线也设计得非常贴心,考虑到了不同的出行需求。
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短途接驳,比如你从世博大道或者中华艺术宫地铁站出来,可以直接叫一辆无人车把你送到会场门口,省去了走路的辛苦。
也有连接金桥、花木、世博这些浦东重要功能片区的中途通行线路,让你感受无人驾驶在更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络中的穿行能力。
最让人期待的,可能就是那条长途接驳专线了:从浦东国际机场到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拖着行李刚下飞机,坐上一辆充满未来感的无人驾驶汽车,它安安静静、平平稳稳地载着你,一路把你送到那个充满欢乐的童话世界大门口。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的改变,而是一种全新的、更轻松、更智能的出行体验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