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企业界,特别是像汽车这种硬核的制造业,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不光埋头搞技术、拼价格了,反而开始越来越多地回头看,从我们几千年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里找灵感、寻力量。
这不,前段时间长城汽车就搞了个大动作,他们的董事长魏建军亲自带队,跑到遥远的敦煌,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文化致敬之旅”。
很多人可能就会纳闷了,一个造车的,天天跟钢板、零件打交道,怎么就跟千年壁画、大漠黄沙联系到一块儿了?
这到底是真心实意地学习传统文化,还是说只是换了个花样,做了一场高明的品牌宣传?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咱们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
咱们先看看他们去的第一站,玉门关。
一提到玉门关,大家脑子里可能就会响起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那是一个充满着苍凉和边塞风情的地方,是古代汉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
魏建军站在那片残存的城墙遗址前,说他们是来“寻根”的。
这个“根”字,说得就很有深意了。
长城汽车,这个名字本身就非同一般,它直接用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宏伟的一个象征。
这和国外那些用创始人名字或者美好词汇命名的品牌不一样,它天生就带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古时候的长城是干什么用的?
是防御,是守护,是靠着无数人一砖一石、年复一年地建造起来的,代表着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长城汽车把这种精神,用现代工业的方式重新解读了一遍。
比如说,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上,他们一直坚持自己干。
从发动机、变速器这些燃油车的“心脏”,到如今新能源车时代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长城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去自主研发。
像他们旗下的蜂巢能源,专门攻克电池技术;未势能源,则瞄准了更未来的氢能源。
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又慢又费钱,不如直接买现成的来得快。
但这其实就是一种“修长城”的劲头,只有把最关键的部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才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人“卡脖子”。
他们在全球建立了“七国十地”的研发中心,这就像是古代长城上的一个个烽火台,把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信息汇集起来,为自己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技术防线。
所以,去玉门关寻根,实际上是把企业的精神追求和民族的历史图腾做了一次对标,看看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对得起“长城”这两个字。
离开了苍凉的玉门关,他们又走进了色彩斑斓的莫高窟。
莫高窟可以说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个艺术宝库,里面保存的壁画和彩塑,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元素,精美绝伦。
一个造汽车的,跑到艺术殿堂里能看出什么门道呢?
其实,汽车发展到今天,早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了,它的外形设计、内饰颜色、材质搭配,都成了一门学问,是一种流动的工业艺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产车的设计总感觉是在模仿别人,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味道。
而莫高窟这样一座巨大的中华美学宝库,恰好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长城汽车就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
他们旗下的硬派越-野车坦克500,推出了一款名为“敦煌绿”的车身颜色。
这个颜色可不是设计师随便在色板上点出来的,它的灵感就来源于莫高窟第217窟壁画里的青绿山水。
那种绿色,既有中国山水画的沉稳厚重,又带着一种生命的活力,显得既古典又高级。
当这样一种跨越了上千年的颜色,被涂装在一辆充满现代感的硬派越-野车上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表达。
它告诉消费者,也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有自己深厚的美学底蕴,我们能把老祖宗的东西,用现代的方式变得很酷、很时尚。
这种做法,让汽车这个工业产品,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也让车主在驾驶时,多了一份源于文化自信的自豪感。
最后,在月牙泉边,这次敦煌之行被总结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词,叫做“探索、坚守、自信、传承”,合称为“万里精神”。
这四个词,可以说精准地概括了长城汽车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道出了许多成功中国企业的共同特质。
“坚守”,就是坚守实业,坚持自主研发,不投机取巧,走长期主义的道路。
“探索”,就像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不仅要探索技术的无人区,也要勇敢地走出国门,开拓全球市场。
数据显示,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好,2023年海外销量超过了30万辆,在很多国家都站稳了脚跟,这就是现代版的“驼铃商队”。
而“自信”和“传承”,则更多体现在文化层面。
把敦煌的色彩融入汽车设计,是文化自信;而这种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技术自信。
当我们的汽车,不仅在性能、质量上能和国际品牌一较高下,在设计和文化内涵上也能讲出自己精彩的故事时,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总的来看,长城汽车这次的敦煌之行,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品牌活动。
它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如何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工业产品的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外国品牌还在讲述他们百年的工业历史时,我们完全可以回望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中汲取营养。
这不仅能让我们的产品更有辨识度,更能引发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
从这个角度看,一辆汽车承载的,就不再仅仅是技术和工艺,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流动符号。
这或许正是中国从一个汽车生产大国,迈向一个文化驱动的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