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上海黄浦江边的某家保时捷4S店灯光还亮着,展厅静悄悄,只有一辆全新Panamera隽永版孤零零地停在玻璃橱窗后,像是等着某个迟来的老朋友。远处马路经过的,是更多挂着绿牌的国产电车,低吟而过,轮胎擦地声比引擎轰鸣更清晰。现在的中国,夜晚属于电动车,属于新消费主义对传统豪华的翻盘现场。没人会想到,“德国豪车巨头的凛冬”会以这样安静——甚至有点窘迫的方式——降临。
如果你是保时捷中国区的销售经理,三年前或许还会为年底能不能突破10万辆自信地开香槟;现在,只会盯着跌成瀑布的报表发愣。亏了八十多亿人民币,利润几乎归零。中国市场销量九连跌,最惨的不是跌幅,而是那种“无力回天”的意识灌进骨髓。这不是一款车卖不动,更像是一场消费观念大迁徙现场。
从美国加征关税,到被踢出德国DAX指数,然后是高层震荡——CEO布鲁姆年底下课,新的CEO莱特斯元旦上任。这头欧洲臃肿的机械猛兽,忽然发现自己不得不更像一头灵巧草原兽。什么纯电独立研发、全球供应链协同……先暂停吧,省钱比什么都重要。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不是因为喜欢小笼包,而是只剩下“入乡随俗”这条路。
站在外面看,逻辑很明晰:2015年布鲁姆高调上任,2021年中国市场销量巅峰,豪华、运动、身份一把抓。结果风向说变就变,2023-2024年间,新能源车裂变式发展,中国品牌势如破竹。你还在推Taycan,结果隔壁与其说是比亚迪、蔚来,还不如说是一场对“智能+体验”的全民教育。保时捷的豪华感,被价签撕碎了。消费者要的,不是你惯用的“德国工艺神话”,而是能不能够预判他们下一秒在东三环堵车时想要的互联体验。
保时捷的“在中国,为中国”,看着像临时赶作业。“三款定制车型”,“2026年全系中国车机”,“砍掉多余经销商,缩减至100家”,加上裁员两千人,这一串操作像是从绩效总结里直接拿来用,专业而生硬。某位缺乏想象力的德国经理人或许觉得,这就叫“紧急调整”。但在中国,传统豪车被“升级版洗衣机、行走的Pad”卷倒在地,这不是见招拆招能搞定的了。
当然,现任管理层并非不明白事态的严重。“将中国看成马拉松”,“2025年是校准年”,都是实话。问题只在于,这场马拉松一不小心变成了铁人三项——除了比耐力,还要比创新、比反应速度。CEO换人,研发重心重组,这种公司级地震,其实全世界豪华车都经历过。只不过,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让他们的“失误容忍率”几乎为零。
顺着时间轴简单复盘,其实就是一场慢动作的灾难片。2021年销量巅峰,经营层集体松了口气。2022-23年开始下滑,还能自我安慰说“宏观经济影响”。再往后,跌幅直接用两位数计,市场份额眼睁睁消失,才终于惊觉“原来中国客户变心,比德国政坛还快”。补救到位了吗?三款车型、“中国化车机”,确实有努力,但终归是追赶者的心态。等明年莱特斯接棒,能否奏效?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保时捷惨淡成绩说到底,都是信息反应时间滞后的产物。豪车品牌习惯了高高在上的荣耀,连自家的风险报告都像是马尔萨斯的预言——总觉得不可能发生。没想到中国客户真的“用脚投票”。所以我经常和法医同事打趣,一个被年轻人抛弃的品牌,就像某种“都市冷感症”,死因极其普通,认领的却没人。
当然,现实比案件还复杂得多。保时捷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中国摔跟头”的巨头。其实,只要跨国公司还将中国当做“最大市场”,不真心走进来,不真正理解“体验感至上”和“审美分化”的当代中国,结局注定走到保时捷这一步。偶尔想想,这帮德国工程师从小热爱的赛车游戏,到了中国要变成“桌游+社交App”才能卖出去,真是够魔幻。
谁说只有“内卷青春”才有中年危机,品牌同样如此——昨天还是身份象征,今天成了“买不起、用不上、没新鲜感”的符号。让保时捷焦虑的,不是暂时销量下滑,而是它能不能在智能化、体验经济的下半场捡回一条命。毕竟,“可以没有灵魂,可以不豪华,但不能不懂中国”。
有时候也忍不住想笑,保时捷还会不会像当年在纳粹德国求生一样,在市场链条末端绝地反击一把?谁知道呢,或许“德国工艺+中国算法”,才是这个时代的新豪华。
最后留个问题:“中国客户给保时捷机会,保时捷能不能再一次理解中国?”这个答案,不在明天的年报里,更不在高管的PPT里——恐怕要看品牌是不是学会了放下身段、重新做人。谁能笑到最后,不是光比马力谁大,谁的操作系统最会讲中国段子,恐怕才是真本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