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合资车王,黯然离场!巨星代言也无力回天
2003年,三菱在中国卖出了近15万辆车。
那一年,它是中国市场的日系销量冠军。
真正的“一哥”。
它的发动机,几乎成了国产车的标配。
4G6系列,被称为“万能心脏”。
长城、比亚迪、奇瑞……都靠它起步。
技术输出带来的利润,像潮水一样涌来。
躺着赚钱的日子,太舒服了。
可舒适区待久了,人会变懒。
企业也一样。
你以为它是技术先锋?不。
它只是技术供应商。
而且,只愿停留在燃油时代。
当电动化浪潮开始翻涌时,它在做什么?
还在数着发动机授权费。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158万辆。
纯电增长15.5%,混动更猛。
而传统燃油车,下滑17.4%。
市场变了。
变得连回头的机会都不给。
三菱呢?
推出了几款油改电的试水车型。
欧蓝德PHEV,存在感低得可怜。
没有平台,没有三电优势,更没有品牌声量。
消费者问:这车算新能源吗?
——大概,只能算个“插电装饰品”吧。
2023年,广汽接手长沙工厂。
那一刻,意味着什么?
本土生产终止。
新车销售停止。
一个时代的句号,就这么落下了。
没有告别仪式。
甚至,没有一条热搜。
成龙代言过帕杰罗。
那句“三菱帕杰罗,越野之王”,你还记得吗?
现在听起来,像不像一句遥远的回响?
巨星代言,救得了车型,救不了战略失误。
再响亮的口号,也喊不醒装睡的企业。
它真的不重视中国市场吗?
未必。
但它更迷信过去的成功。
35%的发动机市场占有率,让它误以为——
技术壁垒牢不可破。
只要我不升级,你们就得一直买。
可惜,比亚迪的DM-i来了。
吉利的雷神混动来了。
长安的蓝鲸也来了。
自研技术一旦突破,谁还愿意每年交专利费?
墙,塌了。
而且,是连根推倒。
有人说,三菱输在电动化转型慢。
对,但不全对。
它输在心态。
曾经的老大,不愿低头学习。
看到新势力用软件定义汽车,它嗤之以鼻。
看到中国品牌出海,它觉得不过是昙花一现。
结果呢?
中国品牌开始反向技术输出。
电池、电驱、智能座舱,样样领先。
三菱在日本本土,也开始考虑引进中国供应链。
讽刺吗?
当年它教中国人造发动机。
现在,它可能要向学生买三电系统。
这不是简单的“退出”,而是角色互换。
市场从不淘汰某国品牌。
它只淘汰停滞者。
无论你曾经多辉煌。
你可以说它傲慢。
也可以说它保守。
但最致命的,是它对中国消费趋势的彻底误判。
年轻人买车,要颜值,要智能,要个性。
三菱呢?
设计十年不变,车机卡顿如初,配置抠门到极致。
它还在用2005年的思维,卖2023年的车。
消费者用脚投票。
销量从15万跌到不足3万。
最后,归零。
有没有挽救的机会?
有。
如果它早五年投入电动平台。
如果它愿意为中国市场定制智能化体验。
如果它放下身段,和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
但这些“如果”,都没发生。
因为它相信——
“我们是三菱。”
四个字,足以撑起一切。
时代变了。
现在消费者想的是:“你是谁?”
不是“你曾经是谁”。
长沙工厂现在生产广汽埃安。
自动化产线,每53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而曾经属于三菱的车间,已贴上“智能智造”的标签。
旧机器拆走了。
老模具封存了。
只有几张泛黄的海报,还留着帕杰罗的身影。
路过的人问:这儿以前是干啥的?
新员工摇头。
没人记得了。
这就是结局?
或许吧。
但我想起一件事。
90年代末,第一批国产SUV缺技术。
是三菱开放了4G6的图纸。
某种程度上,它帮中国车企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份情,不该被抹去。
所以,它的退场,不该只有嘲讽。
更多该是反思。
一个曾引领时代的企业,如何一步步被时代甩开?
答案很简单——
它把“护城河”当成了“终点站”。
而真正的护城河,永远在流动。
停滞的水,只会发臭。
下一个会是谁?
别急着笑。
看看你的后视镜。
也许,危险正从后面逼近。
毕竟。
时代抛弃你时。
真的。
不打招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