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这份比亚迪的全球销量清单,真有点像深夜食堂窗外的霓虹:中国这边灯火通明,海外那边,几盏都不舍得全开。
300538台,国内这舞台热闹得像春运高铁站,巴西、泰国能算得上人声鼎沸,到了日本、德国、俄罗斯……销量冷到连朋友圈都不敢发。
53台的日本、131台的俄罗斯,真不是数据出错,是现实的“带货”能力遇上冷场。
要说比亚迪在中国是“路人皆知”,可一跨过国门,仿佛自带隐身技能。
其实,这种冷热交错的画风,开头就让人心里直痒痒。
你以为新能源出海就能一帆风顺?
咱们总以为技术够硬、性价比够狠,全球市场就会乖乖买单。
现实哪有这么听话。
就拿德国来说,汽车发烧友的天堂,奔驰宝马奥迪叱咤风云百年,来一辆比亚迪,德国人不是没兴趣,就是骨子里那点“汽车民族自尊”拦着。
泰国、巴西销量高一点,不过是政策、经济环境,还有对中国品牌那份新鲜劲,凑成了短暂的热闹。
真要比长期号召力,和中国市场那种“家门口的热情”,差了一大截。
说起仰望U8L,脑海里第一幅画面就是发布会那天,一群工程师站在台上,脸上写着“终于搞定了!”
全铝大车架,三排六座,激光雷达、液压悬挂,哪个不是技术死磕带来的硬核成果?
没有教科书、没有“抄作业”,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摸。
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国产品牌在国内“秀肌肉”,可真有机会摸到这台车,才明白什么叫“用细节拼命”。
外人看比亚迪的海外成绩,总爱用“水土不服”调侃一番。
其实,谁没摔过跟头?
2010年,中国球员留洋欧洲,媒体天天盯着谁进球、谁替补。
现在轮到国产新能源“留洋”,还是这套剧本:头几年冷冷清清,偶尔爆个冷门,全靠耐心和底气硬撑。
别说品牌认同感,光是售后、渠道、政策壁垒,一关一关都是实打实的拉锯战。
哪有啥一步登天?
姚明当年在NBA也被“调戏”过几年,后来成了“姚老板”不还是靠实力和耐心熬出来的?
你要说比亚迪吃的是政策红利,那也不全对。
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谁混过都知道,哪有“政策保送”?
几百万台的年销量,是一帮研发、渠道、营销小伙伴天天在工位上爆肝出来的。
比亚迪能把国内市场搞成“自留地”,背后是没日没夜的技术自研和市场运营。
真正的难题,是怎么让海外用户从“新鲜感”转变为“信任感”。
技术再牛,故事没讲明白,国外用户照样嫌你“水”。
其实,海外销量冷清,背后还有个比想象更有趣的原因:本地保护主义。
欧洲那边关税、认证、售后、环保,门槛一道接一道,生怕中国车企“抢饭碗”。
比亚迪要想杀出重围,得一边练技术,一边练“讲故事”的本事。
就像欧洲杯决赛点球大战,拼到最后拼的是心理素质。
想在欧洲、日俄市场扎根,短期看不出爆发,长线才是真功夫。
行业里也不是没人看笑话。
有人说比亚迪出海这点数据就像“幼儿园比赛”,国内那份自信到了国外就变成了“自闭”。
可说到底,谁又不是从“小透明”一步步熬出来的?
现在的海外市场,就是国产新能源的“新手村”。
熬得住,才有资格谈“全球化”。
没人会把机会让给你,得自己一口口啃出来。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十年前的国产手机刚出海,谁还记得当时被吐槽得有多惨?
现在,谁敢说华为小米不算主力?
比亚迪现在的“新手期”,也许将来就是行业笑谈。
你看今天的仰望U8L,不就是中国制造往上走的标志?
中国车企的底气,已经不是“价格屠夫”,而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和体验。
有趣的是,评论区从不缺“嘴炮达人”。
有人吐槽:“比亚迪这销量,怕不是海外亲友团在撑场?”
还有人直接喊:“我就看看,下次榜单还能不能再爆冷门。”
其实,这种调侃,正说明中国新能源已经成了“全民娱乐项目”。
人人都能插一嘴,说明比亚迪真成了流量密码。
写到这,我自己也好奇:等到比亚迪在海外真正火起来的那一天,德国人会不会也开始“抄作业”?
或者哪天日本街头也开满了比亚迪,咱们是不是又该开始怀念“国产品牌的小众时代”?
你怎么看?
愿不愿意做第一个在海外街头开比亚迪的中国车主?
评论区,等你来聊点真心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