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证金公司悄悄重仓5家固态电池龙头,市盈率全部低于18倍,最低仅12倍!这些企业不仅掌握氧化物、硫化物等核心技术,更明确规划2027年实现量产。固态电池的穿刺不起火、续航超1200公里的特性,能否彻底解决电动车痛点?普通车主何时能开上全固态电池汽车?
固态电池的突破首先体现在安全性上。传统液态电池穿刺后瞬间起火的现象,在固态电池测试中完全消失。工程师用直径3毫米的钢针刺穿电芯,电压曲线仍保持平稳。这种安全性的提升源于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易燃电解液。长城汽车的氧化物电解质体系已攻克界面阻抗难题,第三代电芯实现穿刺不起火。其研发投入占新能源板块的40%,尽管今年股价下跌16.46%,16.93倍市盈率凸显估值优势。
能量密度是另一大飞跃。主流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约250-300Wh/kg,而清华大学的固态电池样品已达604Wh/kg。奇瑞展出的全固态电池模组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对应车辆续航可超1200公里。但实验室数据仍需应对现实挑战。在零下10℃环境中,部分固态电池放电容量仅达常温的68%,低温性能仍待优化。
清陶能源的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能在零下20℃保持85%容量,这也是华域汽车收购其49%股权的原因。证金重仓的5家低估值企业中,长城汽车聚焦氧化物路线,稳定性强但离子电导率偏低。华域汽车市盈率仅8.88倍,通过产业链协同绑定上汽集团2026年装车计划。
社保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也在三季度加仓其股份。长安汽车选择硫化物路线,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质。与重庆大学合作的实验室将电芯循环寿命提升至1500次以上。但硫化物生产线需零下40℃干燥环境,建设成本高昂。中联重科跨界布局,由12名博士团队攻关干法电极工艺。该技术可降低35%生产成本,工程机械场景需求明确。潍柴动力市盈率12.22倍,同步推进60Ah全固态电池和低成本电解质研发。
政策层面为行业注入确定性。工信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明确技术分界。2026年实施的强制性国标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直接利好固态技术。
资本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设立专项子基金,允许企业并行孵化多条技术路线。2025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领域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清陶能源等初创企业估值一年增长200%。
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落地。先导智能的干法电极设备可降低综合成本15%,订单排期至2026年三季度。当升科技的硫化物电解质已实现10吨级出货,导入清陶、卫蓝等头部电池客户。
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已率先装车。上汽智己L6搭载的光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续航超1000公里。蔚来ET7、奇瑞星纪元ES等车型也已应用半固态电池。
车企量产时间表逐步清晰。上汽计划2026年完成全固态电池样车测试,2027年实现智己新车交付。宝马、丰田等国际车企瞄准2027-2028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
成本仍是产业化关键障碍。目前全固态电池生产成本达400-800美元/千瓦时,是液态电池的3-5倍。固态电解质成本占比高达31%,远超液态电池的电解液。
供应链瓶颈亟待突破。5微米厚锂箔国内仅3家企业可稳定供应,纳米氧化锆粉体依赖进口。德国、日本的叠片设备模具交货周期长达12个月,制约产能扩张。
技术路线竞争呈现多元化格局。氧化物路线在国内更受欢迎,稳定性好但电导率低。硫化物路线离子电导率最高,但化学稳定性差且遇水产生硫化氢。聚合物路线因清华大学的含氟聚醚电解质突破引发关注。
应用场景正从汽车拓展至多元领域。亿纬锂能的“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南都电源的783AH储能固态电池循环寿命达10000次,适配2-8小时储能场景。
二级市场已提前反应产业预期。固态电池指数下半年涨幅超45%,先导智能等个股股价翻倍。松下能源宣布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样品出货,助推板块热度。产能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良品率达90%,并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孚能科技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2025年底向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伪固态”乱象需警惕。行业检测发现多款宣称固态电池的样品液态电解质占比超10%。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规定液态电解质质量占比低于5%才算全固态。设备环节率先受益产业化进程。
中金公司测算,2027年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达25亿元,2030年增至273亿元。先导智能、利元亨等企业已推出干法电极、极片成形等专用设备。材料企业争相布局关键领域。鹏辉能源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从280Wh/kg提升至320Wh/kg。赣锋锂业开发出304Ah方形储能固态电池,高温不起火、低温容量保持率95%。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