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那辆新出的奥拓旁边,转头刚好听到一个中年哥们对朋友说:你说,那新IEV多少钱一辆啊?还挺油耗低的。我心里酸酸的,估算一下,那个家伙完全不看牌子,打死都没想到内部供给链哪块的问题,随便猜个10万左右(体感估算,不算优惠啥的)。但我知道,他压根没关注到电池成本占比,可能差不多40%的支出都在这块。
再想想,竞争同个价位的小车,比如那个智跑,它的油耗可能就是4.8升左右(估算,样本少),而它的电动车版本油耗和这差不多,差别只在续航,这块我倒觉得续航长短就像买包烟:多几公里,你真用得上?还是我太挑剔?当时我还注意到,有个修理工在旁边说:这个电池得维护,得换,保养费比油车贵多了。这就让我想起一个问题——电池寿命到底能撑多久?我现场随便算了个:普通家庭用,按五年算,每年大概要更换一次电池,当然这也得看品牌和使用惯。
追究到供应链的话,这个就像拼装家具——买整车时,零部件到货的时间长短、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车辆最终表现。比如说,电池供应商的排期延误,可能让某款车提前丢掉市场份额。去年我在展会看到某电池厂,产能还行,但还在赶工状态,供应链中断,好比你家餐厅拿到新鲜菜的时间差不多都要比预期晚上一两天。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一些车企研发出来的电池那么耗时间?是不是有点像煮粥,放料多了,火候不够,反应就慢?——嗯,立刻要说清楚:我没有细想过去的研发流程有多繁琐,不过感觉就像做大锅菜,越复杂,越难快炒出来啊。(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独立品牌打价格战,他们和大厂差在哪里呢?就像买衣服一样,别的牌子便宜点,但材质和工艺没法比,价格差异就出来了。你不会为了便宜多打五百块,竟然买了个快穿标签的电动车吧?这也是个实操差别。我发现,很多人买车其实都只是看感受,比如车门开合的顺畅、座椅的包裹感,比起那些设备上的微调,都是体验第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一张照片。是我跟销售聊天时,他说:你要是真在意长远用,还是得看辆车的后续保养。我问:你们是怎么决定新车型的零部件配比的?他笑着说:基本都参照市场反馈,大厂家开发新车其实就是不断试错,像做菜,要调味料多尝几遍。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那些看似完美的车型,到底是研发中调了多少次味?市场调研数据,只是参考还是决定因素?
也是冲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琢磨大众的策略:他们其实不差钱,但多数产品都保持稳定。也许正是这个稳定性让他们在市场上活得还算没那么吃力。就是供应链这事,很像你家厨房,哪个环节出了点问题,整锅菜都可能变味。
可能还有点没细想,但我猜测:这些车企在研发时,可能每次试错都像打算盘,只不过算盘是用数据写出来的,实际效果还得靠市场摸索。这段自我更正:说每次都试错太大了,可能大部分设计还是有依据的,但当某一环出错,就会放大影响。
我经常会觉得,自己也像个调音师在看车,总在琢磨:这微调是不是会让消费者觉得更顺畅?比如油门的反应、刹车的敏感度,就是调色盘上的一点点颜色调整。其实就像调音,一点点变化,可带来的感官差异很大。
剩下想问一个突兀点:你有没有觉得,像AI合成的虚假影像?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有迷惑性?就冲上面那皖K888888号牌事件,短视频平台的虚假内容就像立体拼图一样,没人能第一时间看出真假来。是不是觉得,未来的辨别真伪,只靠眼睛和第六感已经不够了?
说到小情绪,老实说,想到这些复杂的产业链和技术,真挺头疼。啊,忘了告诉你,那个销售还说:咱们这款车,不折腾,稳稳当当的。其实我心里笑了:稳稳当当不骗人,但也一定是真实的吧?
其实我常常会觉得,真实的细节更有说服力。比如一辆车的座椅缝线、尾部的细微划痕——这些都在说故事。那你在选车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一样,碎碎念个不停,心里还琢磨:这个车的微小缺点,算不算潜在的隐患?
未来会是怎样?我不知道。也许受影响的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信任这张牌。留给我一个疑问——真正决定一台车价值的,还是那几秒钟的手感吧?或者,那块我还没触摸到的小细节,是不是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