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车主朋友们聊天时都提到一件事,说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ETC,总算是被好好“整治”了一番,各大银行也都“老实”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追着人屁股后面办卡了。
大家伙儿都觉得,早就该管管了。
这话听着解气,但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ETC从当初被捧上天,到后来被人嫌弃,再到如今大家觉得它回归正常,这中间的曲折,咱们得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把这事儿从头到尾说明白。
首先得说句公道话,ETC这个技术本身,绝对是件大好事。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不知道,就在几年前,一到逢年过节,高速公路收费站那叫一个壮观。
车子能从收费口一直堵到几公里外,一眼望不到头。
你在车里急得直跺脚,眼瞅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前面一辆车从停车、摇下车窗、递钱、等找零、拿票,再起步,一套流程下来,几十秒就没了。
而ETC呢?
它就像个“魔术师”,车开过去,车顶上的小盒子跟收费站的设备隔空打个招呼,“嘀”的一声,钱扣了,栏杆抬了,整个过程连两秒钟都不到,就算车速快到80公里每小时,也能清清楚楚地把账算明白。
这效率,比人工收费快了何止五倍,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大堵车这个老大难问题。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交通技术三十多年的进步。
从最早那种容易坏的磁卡,到后来需要停车插卡的IC卡,再到今天这种非接触式的技术,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大家在路上跑得更顺心。
特别是2019年,国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要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的省界收费站。
这个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让绝大多数车都装上ETC。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ETC推广任务就在全国展开了,目标定得很高,要求在短时间内让ETC用户数量暴增。
问题就出在这场“推广大战”里。
任务指标一层层压下来,压力山大,各大银行为了抢占这块大蛋糕,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办法,有些做法甚至有点“不择手段”了,这就导致了后来大家普遍反感的各种乱象。
那段时间到底乱成什么样了呢?
咱们举几个大家可能都遇到过的例子。
最常见的就是“强行推销”。
银行的业务员简直无孔不入,加油站里你刚停下车,就有人围上来;停车场里你刚要走,又有人堵住你,磨破嘴皮子让你办。
更过分的是,一些地方把办ETC和一些非办不可的业务捆绑在一起。
比如,你要给车做年检?
对不起,先办个ETC再说。
你要给新车上牌?
对不起,也得先办ETC。
这一下子就把一个本来是方便大家的好事,变成了强制性的“霸王条款”,车主们心里能舒服吗?
还有的高速公路入口,竟然明目张胆地挂出牌子,写着“未安装ETC车辆,节假日不享受免费通行”,甚至更直接的“禁止驶入”。
这已经不是推广了,这简直就是歧视,把没办ETC的车主当成了“二等公民”,怨气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
还有一种更隐蔽也更让人恼火的,就是“被办理”。
有些银行员工为了完成业绩,在车主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手头掌握的个人信息,悄悄地就给人家把ETC给办了。
很多车主自己名下根本没有车,或者车早就卖掉了,结果某天一查,发现自己竟然是个ETC用户,有的甚至还莫名其妙地产生了欠费。
你想去注销?
那可就麻烦了。
手续复杂得能让你跑断腿,一会儿让你去这个网点,一会儿又让你去那个分行,来来回回折腾,就是不给你痛快解决。
这种被强行安上的“僵尸账户”,不仅给当事人添堵,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
正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做法,让ETC的口碑一落千丈。
一个好端端的技术,在推广环节因为用力过猛,跑偏了方向,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交通运输部很快就站出来,连发通知,明确叫停了这些不规范行为,严厉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安装和捆绑销售,也严禁在高速公路上对非ETC车辆设置通行障碍。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整治”,其实就是对之前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
而各大银行,在监管的压力和公众的批评下,也只能收敛那些过激的手段,把业务流程规范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银行“认怂”了,其实是它们回到了提供正常服务的轨道上。
这场风波过去之后,ETC的发展总算回归了正途。
现在全国ETC用户已经超过了两亿,每天都有上千万的车主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这足以证明,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成功的。
特别是现在推广的“ETC加北斗”双模技术,就算是在信号不好的山区隧道里,也能稳定地计费,可靠性非常高。
但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浮现了。
现在的ETC,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偏科生”,它在高速收费这个领域做到了顶尖,可一旦下了高速,到了城市里,就显得有点“水土不服”了。
很多车主都抱怨,这ETC除了在高速上用用,其他地方基本派不上用场。
明明现在很多市区的停车场、加油站都可以实现自动缴费,但支持ETC的却寥寥无几。
这就给了它的竞争对手——微信和支付宝的“无感支付”一个巨大的机会。
你看,手机支付就像个“全能选手”,一个二维码,吃饭、购物、停车、交水电费,什么都能干,大家已经养成了这个使用习惯。
在停车场这个场景里,用手机扫码支付确实非常灵活方便。
但是,ETC有一个手机支付比不了的看家本领,那就是在任何天气和网络条件下的稳定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晚上,你开车到地下车库出口,因为信号不好,手机怎么也扫不上码,后面车又在按喇叭催,那种焦躁的心情。
而ETC呢,管你刮风下雨,还是信号盲区,车开到栏杆前,“嘀”的一声,杆子就抬起来了,这种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是移动支付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的。
所以,ETC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关键就在于两个词:一个是“打通”,一个是“融合”。
首先要打通的是“数据孤岛”。
你想想,全国五万多条ETC车道,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车辆通行数据,这些数据精确到每一辆车在什么时间通过了哪个点。
这可不是一堆没用的数字,这是一座还没被开采的“金矿”。
如果能把这些数据和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我们就能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预测交通流量。
比如,系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半小时后某个高速出口会变得非常拥堵,那就可以立刻通过导航软件、路边的电子显示屏,提醒司机们提前从下一个出口绕行。
这种智能化的交通疏导,能大大缓解城市拥堵。
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就开始用ETC数据来做实时路况推送,甚至帮物流公司规划最高效的送货路线了。
我们有这么好的数据基础,不能再让它们“躺在服务器里睡大觉”了。
其次要融合的是“应用场景”。
这需要交通部门牵头,联合更多的城市服务行业,把ETC的功能从高速公路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让大家手里的ETC设备,以后不仅能交高速费,还能直接付停车费、加油费,甚至给电动汽车充电。
当ETC变成一个覆盖我们整个出行过程的支付工具时,它“办了没处用”的尴尬自然就解决了。
与此同时,那个麻烦的办理和注销流程也该彻底改改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办个业务还非得让人跑银行,这体验确实太落后了,应该做到像在网上买个东西一样简单才对。
总的来看,ETC从一开始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精耕细作”,整个过程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推行一项新技术时的效率,也体现了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能力。
它和手机支付也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各有各的长处。
ETC只要牢牢守住自己“全天候、高稳定、高效率”的核心优势,然后不断向城市生活拓展,把庞大的通行数据变成治理交通拥堵的“利器”,那么它的价值,就绝不仅仅是让我们在收费站快几秒钟那么简单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