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又输了

绵翻广汽埃安的销量数据,2025 年 8 月卖了 24318 辆,去年同期还是 31772 辆,这一下跌了 23.46%

再看前八个月,累计销量 154119 辆,比去年同期的 186388 辆少了 17.31%,年度目标完成率还不足三成。说实话,这数据看得人有点揪心 : 毕竟前几年埃安还凭着网约车市场的红利冲得很猛,怎么就突然 “哑火” 了?

有人说这是行业内卷的锅,有人说只是暂时的调整,但绵觉得,埃安这 “输”,不是偶然,是好几个 “坑” 堆到一块的结果

广汽埃安,又输了-有驾

先说说最直观的,品牌认知那道 “网约车魔咒”,懂的都懂,一个品牌一旦和 “网约车” 深度绑定,想往家用市场走就特别难。埃安早期靠 AIONS 和 AIONY 在网约车市场吃得开,大街上十辆网约车里能有三四辆是埃安,这在当时确实能冲销量,但后遗症也跟着来了。

绵身边有朋友选新能源车,预算 15 万左右,聊到埃安的时候,人家第一反应就是 “那不是网约车吗?我不想开着和司机一样的车”。你看,这就是认知固化的问题 : 埃安明明也想做 C 端市场,但消费者脑子里已经把它和 “工具车” 划上了等号

广汽埃安,又输了-有驾

可能有人会说改改营销不就行了?但哪有那么简单。你看比亚迪,人家靠 DM-i 技术打出 “省油” 的标签,再靠汉系列冲击高端,营销上始终围着 “家用”“科技” 转;蔚来、理想更不用说,直接从用户运营入手,把品牌调性拉得很清晰。

再看埃安,前几年的营销基本都围着 “续航”“空间” 这些硬参数转,没怎么跟消费者讲 “这台车适合你家三口用”“开出去有面子”,等想往 C 端转的时候,发现消费者已经不买账了。就拿 2024 年来说,埃安说要把 C 端销量占比提到 75%,但实际呢?从数据看,主力车型还是靠 B 端订单撑着,C 端没起来,B 端市场又因为网约车运力饱和开始收缩,两头一夹,销量能不跌吗?

广汽埃安,又输了-有驾

再往深了说,技术路线上的 “慢半拍”,才是更要命的。这几年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纯电一家独大了,插混、增程式车型因为 “可油可电”,解决了续航焦虑,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举个栗子,比亚迪 DM-i 车型从 2021 年就开始火,2024 年插混车型的市场份额都快赶上纯电了;吉利的雷神混动、长城的 DHT 也都跟着分蛋糕。

但埃安呢?一直死磕纯电,直到 2025 年才说要推增程式车型,这中间差了快四年的窗口期。等埃安的增程式车型出来,市场早就被别人占得差不多了 : 消费者为什么要等你?人家已经有成熟的选择了。

而且埃安在纯电领域的优势也在变小。早期埃安靠 “弹匣电池” 炒过一阵技术热度,但后来其他品牌的电池技术也跟上了,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消费者可选的太多了。

再看产品矩阵,埃安这么多年就靠 AIONS 和 AIONY 撑场面,没有像比亚迪那样铺出秦、宋、汉多个系列,也没有像哪吒、零跑那样靠细分车型抓用户。一旦主力车型销量下滑,整个品牌就像断了腿似的,这就是产品单一的风险 : 你赌一个赛道,赌对了是红利,赌错了就是悬崖。

还有和华为合作的那档子事,很多人觉得 “抱上华为大腿就能翻身”,但绵觉得,这可能是把双刃剑。2025 年埃安和华为搞了个华望汽车,说要做 30 万级的高端智能车,还说产品定义由华为主导。听起来是强强联合,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埃安自己的研发能力会不会被 “弱化”?

你看之前的一些合作案例,有的车企和华为合作后,慢慢变成了 “华为代工厂”,自己的技术积累没跟上,最后产品卖得好,消费者记住的是华为,不是车企本身。埃安之前也试过冲击高端,2022 年推出了昊铂品牌,还搞了个百万级的超跑 Hyper SSR,但市场反响怎么样?2024 年昊铂全年才卖了 1.97 万辆,连比亚迪汉一个月的销量都不到。现在又靠华为做高端,万一还是没起来,埃安的自主研发信心会不会受打击?而且华为同时还和其他车企合作,埃安能不能从里面分到核心资源,也是个未知数。

再说说海外市场,埃安之前说在塔吉克斯坦交付了 1000 辆 AIONY Plus,还说要布局东南亚,看起来好像是 “走出去” 了,但绵得泼盆冷水 : 这些市场的 “含金量” 到底有多高?塔吉克斯坦本身新能源市场规模就小,1000 辆订单可能还是政府或者企业的批量采购,能不能持续?

东南亚市场更不用说,比亚迪、五菱早就扎进去了,比亚迪靠元 PLUS 在东南亚卖得很火,五菱宏光 MINI EV 的东南亚版也很接地气,埃安去了之后,靠什么和人家抢市场?是价格更低,还是更懂当地消费者?目前看,埃安还没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策略,海外增长更像是 “试水”,没能真正成为销量支柱。

不过话说回来,埃安也不是没在调整。比如研发投入,2025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 16.55%,还申请了 1600 多项专利,产品开发周期也缩短到 18 个月,这些都是好信号 : 说明埃安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也在想办法补。

但问题是,调整的速度能不能赶上市场变化?现在新能源市场一天一个样,你慢一步,可能就被别人甩出去老远。比如埃安计划 2025 年推 7 款新车,覆盖纯电、插混、增程式,要是这些车能精准击中家用市场的需求,说不定还能扳回一局;但如果还是老一套,只堆参数不做体验可能还是白搭。

还有一点,埃安作为广汽集团的 “新能源希望”,能不能得到持续的资源支持?2024 年广汽集团整体业绩不好,营收和净利润都下滑,合资品牌比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也在走下坡路,集团会不会把资源往更稳妥的业务上倾斜?要是埃安后续的研发、营销资金跟不上想翻身就更难了。

绵不是想唱衰埃安,毕竟它是我们自主品牌里少有的能在新能源领域冲上前几的企业。但 “输” 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 “输” 的原因。埃安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急着冲销量,而是先把品牌认知的 “坑” 填上 : 告诉消费者 “我不只是网约车”;再把技术路线的 “慢” 补回来 : 让增程式车型真正满足家用需求;最后把合作的 “度” 把握好 : 别丢了自己的研发主动权。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