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根本不够用!”国庆高速路充电桩开启“排队叫号”模式:车主只能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
国庆假期刚刚拉开帷幕,一场”充电大战”已在全国高速服务区悄然打响!有车主无奈吐槽:“我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这哪是出门旅游,简直是出门受罪啊!”排队叫号、熬夜等待、心急如焚……这个假期,电动车主们的出行体验可谓”苦不堪言”。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充电噩梦”?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能源车主的国庆”煎熬记”。
国庆假期第一天,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迎来了”排队叫号”模式。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等待悲剧”。从广州出发回湖北老家的辰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经历简直让人瞠目结舌。9月30日晚上7点半,她一家驾驶电动车抵达湖南官庄服务区准备充电,结果发现已经有十几名车主在排队等候。更离谱的是,当她询问自己的排号时,服务人员淡定地告诉她:“电车充电排队叫到49号了!”这是什么概念?就像春运火车票一样一号难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辰女士除了等待别无选择。她告诉记者,该服务区仅有2个充电桩、4个充电口,而每辆车大约需要充电40分钟。算一算这个时间,简直令人崩溃!最终,辰女士在服务区足足等待了3个小时才轮到她充电,又花了将近1个小时完成充电,总共耗时4个小时才能继续上路。试问,哪个假期出行的人能接受为了充一次电浪费掉半天时间?这哪里是自驾游,分明是”自虐游”啊!
随着国庆假期的临近,自驾出京的车流量暴增,新能源汽车排队充电的时间也呈直线上升。一位回老家的电动车主表示,9月30日晚上,他驾车抵达京哈高速一处服务区时,发现服务区充电桩已经开启”排队叫号”模式,而他竟然排到了60多号!最终,他花了将近4个小时才充上电。4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北京到天津的高铁只要半小时,这位车主光等充电的时间,都够往返北京天津4次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下高速去附近城镇充电呢?对此,有车主道出了自己的顾虑:“一方面得另外找路去充电站,到了可能还得排队。”另一方面,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的分布相对固定,离开高速充电存在找不到充电站的风险,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地区。这不禁让人感叹:新能源车主的出行自由,就这样被”里程焦虑”和”充电恐慌”无情绑架了!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公共充电桩总量已达到惊人的357.9万台,仅2024年一年就新增了85.3万台。全国6000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更是高达97%以上。看似充裕的数字背后,为何还会出现”一桩难求”的尴尬局面?
答案就在”潮汐现象”中。不同于城市内的充电场景,高速公路的车流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这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充电供需之间的极大不平衡:平日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使用率低得可怜,许多充电桩日复一日地”晒太阳”;而一到节假日高峰期,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车主们为了充电苦苦等待。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使用状态,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真的跟上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步伐吗?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服务区,不仅纯电动车在排队充电,一些增程式和混动汽车也加入了”排队大军”。一名理想汽车车主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排队充电,一方面是因为加油站同样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油费比电费高得多。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国庆出行高峰期,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面临着补能难题,只不过新能源车主的等待时间更长、体验更差罢了。
根据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预测,今年国庆期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将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电动车主将不得不面对排队充电的窘境。出行充电高峰主要集中在9月30日和10月1日,其中9月30日的充电高峰出现在22时至24时;10月1日则从早上7点开始充电车辆增多,10时至19时达到高峰。这不正是广大车主们集中出行的黄金时段吗?偏偏在这个时候,充电设施却成了”拦路虎”,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沮丧?
根据国家电网的预测数据,今年国庆期间,沈海高速、长深高速和京沪高速的新能源充电桩将最为繁忙。区域方面,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高速公路充电量预计将创历史新高,其中仅江苏一省,每天出行的新能源汽车就将超过72万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一个中等城市的汽车同时上路!面对如此庞大的充电需求,现有的充电设施能否应对得来?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曾公开表示,充电排队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阶段性挑战。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量达到了惊人的7215.27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1030.75万千瓦时,比2024年”五一”日均增长34%,比2023年国庆假期日均增长80%,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从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预计来看,今年的8天假期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将超过6200万辆,其中小客车日均流量约为5650万辆,占总流量比例接近九成,自驾出行比例极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日均出行量约为1250万辆,占日均总流量近20%,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这一系列数字清晰地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假期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却明显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
对于返程高峰,国家电网预测,10月6日和10月7日将迎来返程充电需求高峰,每天从上午10点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时间跨度长达11个小时。这意味着,国庆假期不仅出行路上要”堵”,回家路上同样要为充电而”堵”。对于许多新能源车主来说,这个国庆假期恐怕会留下”既堵在路上,又堵在充电桩前”的双重”美好”回忆!
面对假期高速公路充电桩”一位难求”的困境,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临时应对措施。江苏南京当地高速管理部门联合供电部门,重点对车流量大、充电量高的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进行了充电设施升级。在原有16台充电桩的基础上,又新增了12台120千瓦充电桩,大大缓解了出行高峰期的充电压力。
浙江宁波的G15沈海高速最大服务区之一——慈城服务区则配置了超级充电桩,其最大输出功率是普通充电桩的8倍!想象一下,原本需要40分钟才能充满的电量,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了车主的等待时间。
此外,一些地区的电力部门还别出心裁地部署了应急储能充电车,这些”移动充电宝”能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为急需补能的车辆提供服务。这些灵活机动的应急措施,为缓解充电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给陷入”充电焦虑”的车主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些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充电难题?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短期来看,可以采用一些灵活性的手段,如增加可动态调配的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等充电设备,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充电难题。但从长远来看,依然需要加快推进服务区充电桩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韦福雷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商业模式。他建议,一方面运营商可以结合商业服务创新,多元化充电设施的收入来源,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从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补贴,鼓励社会参与提前建设。只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难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3%,与此同时,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公共充电桩总数超过350万台。从数字上看,我国的充电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为何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和”充电恐慌”依然存在?
问题的核心在于充电体验。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相比,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效率低的特点,使得高峰期充电排队问题格外突出。一辆传统燃油车加满油只需要3-5分钟,而一辆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也需要30-40分钟才能充至80%的电量。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补能设施,服务燃油车的能力是服务电动车的8-10倍!
更为关键的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分布不均衡、充电功率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充电难题。有车主反映,一些偏远地区的服务区充电桩数量少、功率低,有时甚至存在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在不断挑战着电动车主的出行信心。
此外,充电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亟待提高。目前,虽然有不少充电APP可以查询充电桩位置和使用状态,但信息更新不及时、预约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有车主表示,他通过APP查询显示有空闲充电桩,但赶到现场后却发现已经排起了长队。这种信息不对称,无疑增加了电动车主的出行不确定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难的问题可能会更加凸显。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充电效率,如何平衡日常使用和节假日高峰期的需求差异,如何提升充电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让电动车主们摆脱”里程焦虑”和”充电恐慌”,享受绿色出行的便利。
国庆假期的高速公路充电难题,折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一”阶段性难题”终将得到解决。不过,面对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如何跟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步伐?高速公路服务区又该如何平衡日常与节假日的巨大需求差异?这或许是整个行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