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手握方向盘的时间一长,眼皮就像灌了铅似的往下沉,后背和脖子也酸得发麻。十二年前我刚拿到驾照时,总以为开车累是因为技术不熟练,直到上个月开着新买的SUV跑完一趟跨省长途,突然发现后排座椅上堆满了提神饮料罐,才意识到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
那趟行程原本计划开八小时,结果中途堵车硬是拖成了十二小时。出发前我还特意准备了咖啡和风油精,可开到第三个小时就感觉手臂发僵,后视镜里瞥见自己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最要命的是,在某个服务区休息时遇到位货车司机老张,他轻飘飘一句“你这座椅调得不对啊”,直接点醒了我——原来开车累不全是体力活,而是有科学门道的。
第一个真相藏在座椅缝隙里
老张给我演示了他开了二十年卡车的坐姿,膝盖微曲、后背完全贴合椅背,双手搭在方向盘像捧着一碗热汤。他说现在年轻人开车总爱把座椅调得笔直,觉得这样视野好,其实腰部悬空久了肌肉会一直紧绷。有次他徒弟小王开夜车犯困,就是因为座椅调得太高,脖子前伸像只长颈鹿,结果第二天落枕得连转头都费劲。后来小王照着老张的法子把座椅调低15度,后背加了块记忆棉腰靠,现在连续开四小时都不带喘的。
第二个秘密在高速路的白线上
去年跟朋友跑高速去黄山,同行的李哥是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他有个绝活,每开两小时就拐进服务区,哪怕只是下车绕车走两圈。有次我急着赶路没休息,结果在隧道里差点追尾——明明睁着眼,可眼前的白线像催眠师的怀表,晃得人昏昏欲睡。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叫“高速公路催眠现象”,就像数羊会犯困,盯着重复的标线会让大脑进入待机模式。现在我学李哥的招数,碰到单调路段就嚼两颗薄荷糖,清凉感直冲脑门,比灌红牛管用多了。
第三个关键藏在后视镜背面
上个月帮表弟搬家,发现他车里堆着五六个抱枕,后挡风玻璃贴的深色膜连阳光都透不进。结果开半小时他就喊脖子酸,我说你这车里跟蒸桑拿似的,能不累吗?后来把抱枕清空,换成透光率70%的浅色车膜,整个车厢亮堂得像开了天窗。表弟现在逢人就念叨:“原来开车累还会‘传染’,车里东西堆多了,心情也跟着堵得慌。”
最让我惊讶的是去年体检报告。开了十年车的老赵查出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说他开车时总爱单手握方向盘,身体歪得像比萨斜塔。现在他养成了等红灯就活动肩膀的习惯,还在车里备着颈椎按摩仪,上周自驾去西藏都没喊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明白,开车累不是必然的,就像手机耗电快不一定是电池问题,也可能是后台程序开太多。
前几天遇到开网约车的刘师傅,他车里常年备着保温杯泡枸杞,手机支架的角度调得刚好不用低头。最绝的是他总结的“三分钟放松法”:每到整点就用等红灯的时间转转脖子、捏捏耳垂,说这些小动作比睡十分钟都提神。看着他五十多岁还精神抖擞的样子,我突然懂了——开车就像打太极,要的不是使蛮劲,而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这十二年方向盘摸下来,最大的收获不是车技多娴熟,而是终于摸清了和汽车相处的门道。现在我的车里常备着360航空软包脚垫,座椅调成最贴合腰背的角度,导航音量调到既能听清又不吵脑仁。上周带家人去郊游,四小时车程下来七岁的闺女居然没晕车,老婆还夸我:“现在开车稳当得像换了个人。”你看,开车累不累这事,说到底还是看有没有摸准那几根“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