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一家车展里,四周都是闪亮亮的展车,每一辆都外挂各种高大上的配置标签,还带着噱头满满的价格,扑面而来的品牌光环,让人不禁感叹,车,已不仅是代步工具,它早就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可是买车这个事儿吧,很多人追求“以大为美”,即便心里疯狂种草那些大尺寸、高配置的车,预算一到,还是忍不住叹口气,“算了,这次先搁置吧。”你要知道,在过去,动辄30万以上的中大型轿车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不太友好。空间大、配置高的优质中大型轿车曾经是“大佬专属”,平时路上偶尔闪过一辆,普通人看着也只能感叹一句:驾驶员照样是打工人,车却开成董事长气质。
但这两年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这种格局悄然改变,尤其是在今年,原本被贴上了“贵价标签”的中大型轿车们也开始接地气了。在价格战的影响下,一些新面孔的中大型轿车直接把起步价拉到了12万元左右。听着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市场正在不断提醒你:买一台既有排面又实用的中大型车,可以不需要花“大几张毛爷爷”了。
这里有个数据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2025年第三季度中大型轿车销量榜单显示,榜单的前三名季度销量都突破了3万辆,算下来,平均每个月至少卖出1万台。你没看错,这一波销量,堪称“断崖式领先”。而且其中惊艳表现的,是“小米SU7”,直接杀入行业冠军宝座。不知道你咋想,反正我听到这事的时候有点发愣,“小米不是手机做得风生水起吗?跑去造车比奥迪、宝马还冲量最快?”说来也巧,有个朋友刚提了小米SU7,我赶紧叫他“现身说法”,他瞅瞅停在小区楼下的车,撂下一句,“现在新能源车这么多,我就图配置和价格都能得劲呗。”
其实吧,新能源车市场就是这么个节奏,竞争激烈,价格一降再降,车型更新速度更是比手机还快,每家都拼了命地想争个头彩,消费者呢,自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次榜单上不仅有传统豪车品牌,比如奥迪A6L、奔驰E级、宝马5系依旧热销,还多了些国产新品牌的身影,比如小米、比亚迪、风云等等,特别是“小型豪车变大中型”的趋势,非常抢眼。
“淘汰赛”也不是一般惨烈。虽然各家在做大小型车布局的过程中都力求差异化,市场份额却没那么好分。一些曾经名声大噪的品牌,譬如腾势Z9这样主打高端的新能源佼佼者,现在也只能位列第35名,季度销量甚至不足千辆。这样的成绩,跟市场大趋势相比,真的令人咋舌。这就好比过去一个班的学霸,突然考了“全班倒数”,你不得嘀咕着问问“咋整的?”
可以看得出来市场竞争并不单靠品牌光环就能稳坐钓鱼台了,那些老牌豪车就算销量依旧不错,但价格优势不太明显,眼看着售价留在传统价格带附近,也难以再赢得太多新生代消费者。“这些年轻人一看预算超限,立马绕路,我家那小哥,问都不问就直接选了国产新能源。”这句是听同事抱怨的,“抓住新客户,不简简单单是配置提升,更需要价格诚意。”
但凡颠覆行业格局的事,都少不了几条反常规现象。比如在往年你可能觉得,新能源轿车虽然“出挑”,但老实讲,比传统燃油车总差点意思。像在动力表现、乘坐体验甚至制造品质上,曾经的新能源领域总会留些印象瑕疵。可现在,不少新车型已经可以和豪华燃油车比肩,甚至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续航表现上超越不少传统领先品牌。懂行的人会告诉你,目前主流车企更专注于“被空间打动+智能体验加分”,那些大大小小的厂商开始真正从消费者体验上下手,客户愿意掏腰包,自然市场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你再看榜单里那些表现差强人意的车型,其实个个都不差,豪华造型、高端配置都有。可问题是价格战当头,市场对于“又大又好,但买不起”的标签毫不留情,直接一棒子打下去,这些“高冷的贵族”也只能遗憾地从主流人群的选择清单里逐渐消退了。
总之吧,中大型轿车的市场,今年可以说是彻底被新能源搅动,消费者选择多了,价格也越来越亲民,这块整体局势估计接下来还会继续洗牌。作为普通人,捡到这波好机会,不妨多看看市场上的性价比新星,说不准花更少的钱,还能开起曾经难以企及的大车呢。这种变局,你说有意思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