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它不敢撞我。”
这句话从丈母娘嘴里说出来,我简直无语,脑袋上仿佛炸了一声雷。
虽然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也正是这种天真的自信,潜藏着极大的危险。
她这样认为,是因为她没开过车,根本不明白司机在路上的艰难。
她看着大车飞驰而过,觉得“啊,那个车一定不会撞我”,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刹车距离和司机可能的反应迟缓。
有一次,我们家请朋友们来吃烧烤,聊到了交通问题。
我那位朋友是个大车司机,居然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开大车,思维就是宁可保货,不管行人啥的。”
一听这话,我差点一口酒喷出来。
你能想象这位朋友的冷静吗?
他说他开着几十万的货物,在面临人车相撞的情况下,他选择保货而不是人命。
“撞人?有保险,赔钱就好,但如果货损失了,自己可赔不起。”
他这句话听得我心里一紧,但也无言以对。
你瞧,他的逻辑有点反常,但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很多老司机的内心:大货车司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会出于保护自己货物的本能,而做出不考虑行人的决策。
丈母娘的“它不敢撞我”听起来似乎无害,但实际上是一种对司机操作范围的误解。
说实话,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误解,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提醒我:“你别老是站在旁观者角度思考,开车时,情势比你想的复杂得多。”
我那时不太理解,觉得开车不就是踩油门、打方向盘,哪儿有那么复杂?
直到那次,和朋友一起走在街头,我差点被车撞到。
这一下子,我终于理解了司机们的那种瞬间决定。
司机不仅要时刻盯着前方,还得小心后视镜、盲区、行人、突如其来的障碍物——你根本没法预判一切。
更别说,开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行人和司机看待同一个交通场景的角度完全不同。
比如,那个闯红灯的朋友,曾经是个热衷“抢秒”的死硬派,过马路总是快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在跑马拉松。
有次他和我一起出门,看到车还离得远,他就猛地冲出去,还信誓旦旦说:“没事,司机会刹车的。”
我拉住他,说:“你再等等!”
他不耐烦地说:“你就是开车开久了,胆子变小了。”
我当时心想:“你开车了再说。”
果不其然,他自己拿到驾照,开始开车后,态度180度转变。
你知道他怎么跟我说的吗?
“你以前提醒我‘等一下’,是有原因的。有时候司机根本来不及反应,虽然他们也想让行人先过去,但真的没时间。”
后来有一天,他终于完全感悟了,自己也亲身经历过那种“刹车刹不住”的紧张情景。
小区门口的孩子突然从路边冲出来,他踩刹车时,ABS系统猛地弹了出来。
好在他及时反应过来,但心里的那一阵汗可真没少冒。
“你不知道,原来刹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他说的这句话,让我深刻意识到,行人完全不能理解司机的焦虑。
这些事情让我越来越明白,开车和不开车的人思维方式的差别,不仅仅是“我看到什么”这么简单。
司机在驾驶时,注意力分散在整个路况、前后车、路标、信号灯和各种障碍物上,而行人却常常认为,司机就应该看到自己、让自己先走。
真相是,司机并没有那么全能,他们也会错过你出现在盲区的瞬间,也会因紧急情况而失去刹车的时间。
比如那次,我开车时超速了,路边突然窜出来的小狗,我急刹车才勉强避开。
后来才知道,那小狗根本不怕车,它家的村民觉得“路上没车,小狗自由点”。
但在我这个司机眼里,那是致命的风险。
突如其来的障碍物,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去预判它的出现。
你以为司机在前方十几米就能看到你,其实并非如此。
还有次,我带我爸出门,他在副驾上,总爱指挥我:“你往左靠点!”
、“赶紧超前面那个车!”
我告诉他,这样不安全,他却说:“我坐了几十年车,还不知道怎么开?”
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开了我的车,结果在转弯时没注意到一辆电动车,差点发生碰撞。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随便对我发号施令,反而开始提醒我:“过马路注意点,别开得太快。”
其实,从“司机不敢撞我”到“行人和司机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是个巨大的认知转变。
开车的人和不懂开车的人,看待同一个交通事件的方式截然不同,司机的思维被更复杂的规则和反应速度所束缚,而行人则只是关注自己的几米路程。
司机的注意力被无数因素分散,判断的错误可能导致灾难。
而行人的心态往往是,“我走得快,他就得让我。”
这种过度自信,常常成为危险的根源。
所以,别再说“它不敢撞我”这种不切实际的话了。
作为行人,我们也该理解司机的困难,而司机,也要在保证自己和他人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为行人让路,减速,给每一个交通参与者一份安全保障。
毕竟,生命无价,每个人都值得被保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