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决定砸下46亿美元,在美国南部新建一座工厂。 这个工厂预计2027年底或2028年初投产,每年能造15万到20万辆车,还会带来3000到4000个工作岗位。 选址锁定了美国南部,因为大众集团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和南卡罗来纳州布莱斯伍德已有工厂,供应链可以共享资源。
2025年4月,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5月又对关键零部件开征同样税率。 6月,特朗普直接放话可能继续加税。 奥迪在美国没有生产线,主力车型Q5、Q3、Q7分别在墨西哥、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生产,每卖一辆到美国都要多交25%的“过路费”。
更吸引人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 如果生产电动车,每卖一辆能拿几千美元补贴,建厂过程还能减税。 但补贴有条件:电池材料必须来自北美本地,这一条让车企又爱又恨。
奥迪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2025年,它关闭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还计划到2029年裁掉7500名员工。 需求下滑、成本太高,加上中国车企抢市场,奥迪高管放话:“不去美国,等着被中国车企干掉”。 大众集团2023年启动的全球优化计划,成了这笔46亿美元投资的救命钱。
德国车企集体被逼到墙角。 奔驰宣布2027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工厂新增GLC SUV生产线。 宝马研究扩大南卡罗来纳州工厂的产能,这个厂已有1.1万名工人,年产40万辆车。 通用汽车也把墨西哥的SUV生产线搬回美国,投资40亿美元扩产。
关税压力直接打在德国车企的命门上。 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380亿欧元的汽车,73%是德国三大品牌贡献的。 欧盟测算,关税会让德国对美汽车出口暴跌45%,损失184亿欧元,甚至拖累德国GDP下滑0.2%。
德国本土的汽车产业链正在崩解。 2024年上半年,20家年收入超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比前一年激增60%以上。 采埃孚计划裁员1.1万到1.4万人,博世砍掉1200个岗位,大陆集团裁了7150人。
大众集团警告可能首次关闭德国工厂,重工业企业蒂森克虏普的董事会为钢铁业务吵翻天,百年船厂Meyer Werft差点破产,靠4亿欧元政府救助才喘过气。
中国车企的扩张让德国人更焦虑。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同比暴涨91%。 比亚迪在印尼车展发布新车,上汽、长城把泰国变成辐射东南亚的制造基地。 前六个月中国汽车出口347万辆,新能源车占137万辆,增长39.1%。
美国市场也在被渗透。 中国整车出口前三名目的地是墨西哥、阿联酋和俄罗斯。 墨西哥上半年进口27.98万辆中国车,增长23.6%;阿联酋进口22.87万辆,暴涨61.4%。
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正在和美国政府谈细节。 如果工厂落地,大众在美年销量可能从20万辆冲到40万辆。 但田纳西州工人能不能适应德国标准? 锂矿等原材料供应跟不跟得上? 没人敢打包票。
欧洲工会已经闹翻天了。 工人抗议车企被美国政策绑架,但老板们咬死这是无奈之举:电动化转型烧钱太多,中国车企的价格战逼得人喘不过气。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公开喊话:“美国政策不稳定,零部件厂商不敢随便投资,但我们不能丢掉美国市场”。 奔驰CEO康林松甚至提议美欧搞关税互免:每放一辆美国车免税进欧洲,欧盟车企就拿到一个对美免税名额。
不过美国商务部还没接茬。 车企的“投资换关税豁免”谈判像走钢丝:投多少钱能换多少减免? 条款不透明,可能投得越多换得越少。
奥迪工厂的46亿美元赌注,是德国制造业困境的缩影。 人工成本十年涨到全球最高,比中国贵6倍,比墨西哥贵10倍。 本土产能连续下滑,工厂外迁停不下来。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景气指数掉到86.6点,半年新低。 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警告:“德国企业现在又悲观又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