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

在SMA超级混动架构之前,沃尔沃T8混动采用P1+P4构型,前后各一个电机实现了“前油后电、电池中置”的整车布局。主后驱提供驾驶质感、同时也实现了四驱,一定程度上绕开了传统混动的路径。T8混动不是行业的通解,是豪华品牌的精妙特解。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第一次看到SMA,我还以为会是T8的延伸。依然在强调安全、操控、四驱,看起来只是优化了一下旧系统。但实际上,SMA不是升级,而是彻底重构

沃尔沃SMA重构了混动构型,采用了P1+P2+P4方案。从驱动逻辑到控制方式,已经不是T8的那一套思路了。先说结论:T8是那个时代的特解,SMA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混动构型变了,但沃尔沃对安全、操控、四驱的执念没变。

一、沃尔沃SMA是什么?

先来聊聊,沃尔沃SMA到底是什么? 官方阐述是这样的:

S代表Scalable可扩展性、Smart智能、Safety安全、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

M是Modular模块化:指超级混动模块,代表着能量流动的“生命力”。

A是Architecture架构:整车架构并不是一个组件、一个系统或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整合汽车制造理念,前瞻技术的综合载体。

可以看出,这些更多是方向性的描述。要想看得更透,还得把这套混动构型拆开、嚼碎了分析。如下图,以首发车型X70为应用案例,咱们把沃尔沃SMA的系统构型画了出来。这里咱们小小地说句题外话:沃尔沃的设计功底就是稳,XC70设计既有辨识度,又非常好看!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沃尔沃XC70

对比是理解技术的捷径,为了更清晰地看出变化,也把上一代T8混动构型一并列在旁边。简单对比二者区别: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双电机→三电机:T8混动是P1+P4双电机构型,沃尔沃SMA则为P1+P2+P4三电机构型。从“前油后电”的四驱进化成了“前后双电”四驱。

8AT→3DHT:8AT(Automatic Transmission)带有明显的燃油车烙印,而3档DHT(DHT, 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则是正宗的“混动专用变速器”。

模式更丰富:纯电(P2+P4驱动)、并联(发动机+P2+P4驱动)、全功率(发动机+P1+P2+P4驱动) 、直驱(发动机驱动)、增程(P2+P4驱动,P1发电)、充电(P1发电)、能量回收(P2+P4制动回馈)。

搁以前,这时候就该上七种工作模式,把每个原理讲一遍,写得跟教科书似的了。但现在都2025年了,混动技术早就不稀奇,大家也不需要从零学起。咱们就不照本宣科地分析了,而是聚焦三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1. SMA是不是T8混动的延伸?

2. SMA是否继承了沃尔沃混动的执念?

3. 为什么从T8混动切换为SMA?

1. SMA是不是T8混动的升级?

有人会说SMA就是T8混动的延伸,原本是P1+P4,现在是P1+P2+P4,不就是加了一个P2电机吗?

SMA不只是多了个P2,还把原先燃油烙印明显的8AT变速箱,换成了3DHT混动专用变速器。这不是鼠标一点、草图一画就能升级的事,而是整套系统的重新设计与重新验证。别说换变速箱了,就算在T8的结构里硬塞一个P2电机,布局空间、热管理、控制逻辑、EMC都过不了关。

更何况,核心零部件的规格也都换了:SMA采用的是120kW的1.5T发动机,配合60kW的P1电机、107kW的P2电机和156kW的P4电机,系统架构和性能调性都跟T8那套完全不同。支持CLTC 200+公里的超长纯电续航,电池从容量到布局也都大改,原来的“电池中置”方案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说,沃尔沃SMA不是T8混动的小改款,而是从混动构型到整车布置、从三电系统到能量管理策略的彻底重构。

2. SMA是否继承了沃尔沃混动的执念?

T8混动其实很有辨识度。我当时的评价是:相比那些趋于家用通用解的P1+P3串并联方案,沃尔沃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径。通过“前油后电、电池中置”的T8系统,不仅强化了电驱体验、优化了能耗,更完整保留了沃尔沃对四驱、安全、操控这些核心价值的坚持。

那么问题来了:T8混动进化成了SMA,沃尔沃的品牌灵魂还在吗?

咱们把SMA的纯电、增程、并联、全功率模式给列出来,然后逐个分析一下: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先看SMA的纯电模式,此时为P2+P4四驱。

关于前轴电机的位置,有人觉得P3优于P2,理由是——驱动力更线性、更直接、更有电感。

但这个观点,只适用于前驱车。咱们再看沃尔沃SMA,后桥已经有一个全时干活的主驱电机P4,电感和线性响应完全有保障。在这个前提下,前电机就可以从“电感担当”中解放出来,放在P2的位置,借助3DHT在中高速段提扭、配合发动机工作——各司其职,效率更高

毕竟,豪华品牌新能源要的不只是电感,还要主后驱的操控感和中高速的持续动力输出。

SMA的纯电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实现四驱时不需要发动机介入,整车更安静,也更舒适。相比之下,T8混动的纯电模式只有P4后驱,一旦需要四驱,就得让发动机启动带动前桥。

说到这里,你可能有一个疑惑,为啥说四驱就一定操控好呢?

那我不过多展开,就简单讲一下:曾有豪华品牌喊过一句口号“无后驱、不豪华”。此结论有点简单粗暴,但总体上来说后驱车型比前驱的定位更高端一些。如果把四驱加入讨论范围,那么咱们可以排出一个大体没错的次序:四驱>后驱>前驱。

主要差异可观察转向场景:转向时,前驱车倾向于转向不足(understeer),俗称「推头」;后驱车倾向于转向过度(oversteer)。例如,遇到弯道本想行驶在雪地道路中心,结果前驱车转不过去,后驱车直接失稳了。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转向不足与转向过度

转向不足与过度,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来说:从轮胎与地面沟通的角度来看,后驱车弯道加速时,后轮对地面纵向力需求加大(为了加速),地面的附着力无法对后轮同时提供足够的侧向力,从而造成了转向过度;前驱车的转向不足也是类似的原理。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后驱车的转向过度与前驱车的转向不足 图片来源[1]

总体来说,前驱推送比后驱转向过度更容易发生,毕竟前轮既驱动又转向,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更容易崩溃。后驱车的前后车轮分工明确:前轮转向、后轮驱动,听起来更为合理!

理解前驱后驱的差异之后,四驱的原理不就很简单了吗?既然是由纵向力需求过大导致,那将它「平均分配」给前后轮,地面附着力得到更好的利用、轮胎与地面的沟通更充分,就不容易发生纵向力需求侵占侧向力的情况,也就不容易发生转向不足与转向过度了!操控性与安全性都会更好!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地面附着力同时提供轮胎的纵向车与侧向力 图片来源[1]

四驱原理小科普就此打住,咱们再来看 SMA 的增程模式:当电池电量降低,发动机会驱动 P1 发电机供电。从驱动特性上看,这时候和纯电模式几乎没区别——依然是由 P2+P4 组成的四驱系统在工作,操控性没有打折。发动机专注发电,P1专注供能,能量路径更清晰,也更高效,油耗自然就省下来了。

最后看 SMA 的并联模式和全功率模式:这时候整个系统进入“动力优先”状态,发动机、电机齐上阵,全力输出。两者的区别在于:P1电机是否也来兼职驱动。如果来了,系统功率更大、动力更强,但相应牺牲一部分能耗效率。这就是在动力性和经济性之间做的权衡。

对豪华品牌来说,油耗不是唯一KPI,极致的动力体验,同样是技术实力的体现。这类性能差异会直接体现在产品上:沃尔沃XC70的零百加速仅需5.28秒,而BBA同级竞品的高功率版或插混版大多在6.6到7秒之间。前者已经是四驱性能车的水准,后者则还停留在单电机纯电的常规表现。动力这件事,有时候真的就是“一秒一片天”——差的不止是数值,是整整一个半级的驾驶体验落差。

所以回头看,沃尔沃坚持选择SMA,不只是为了在油耗和性能之间找到平衡点。它要的是在新时代依然保住对四驱、操控、安全这些品牌基因的坚持。从构型设计到实际表现,SMA的确做到了比T8更全面,也更沃尔沃。

3. 为什么从T8混动切为SMA?

T8混动其实是一套很成熟的方案,四驱、操控、电驱感受都不错。那为什么还要切换成SMA?

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了。过去大家看重油耗,现在插混用户更在意的是:纯电能跑多远?

大电池、长续航,已经成了插混消费者最核心的关注点。以沃尔沃为代表的欧美原生混动平台,最初并不是为大电池准备的。T8那套“电池中置”方案虽然安全、重心也低,但容量受限,做不到现在主流插混所要求的200公里纯电续航。

硬核解析|沃尔沃SMA混动架构-有驾

T8混动的中置电池容量受限

SMA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解法。电池从容量到布局都做了大改,支持 CLTC 200+ 公里的长续航,同时又保留了后电驱和四驱体验,既有继承,也有重构。可以说,SMA是把沃尔沃混动的特色保留下来,同时把它变得更适合今天的中国市场。

二、不止是混动,SMA更是完整架构

前面咱们已经把SMA的混动构型拆解得够细了。现在回头再看沃尔沃官方对“SMA”三个字母的定义,反而会更有感觉。

这是一个我很认可的学习方法:官方说法看着“抽象”,很多时候不是它空,而是我们还没掌握技术细节。等你真的吃透了技术,再回头看那些宏观定义,会发现它们反而是最精准的总结——简洁、有逻辑,还能穿越产品生命周期。

那么,S、M、A到底分别代表什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 S:Scalable 带宽、Smart智能、Safety安全、Sustainability可持续

第一是Scalable 带宽。沃尔沃官方说,SMA具备行业领先的尺寸带宽,可覆盖中型到大型轿车/SUV,可适配两驱/四驱和不同容量电池,实现“一架构,多车型”。

听起来有些抽象,其实就是架构柔性强、产品线好规划。目前我们知道,SMA首发搭载在沃尔沃XC70上,采用的是P1+P2+P4构型。但从“S”的定义来看,未来肯定会有两驱版本。不过这事不是简单地把P4电机一拆就完了,前桥构型也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一套串并联系统天然就是比T8混动中置电池方案更有“带宽”的思路。电池大小、驱动形式都可变,不仅能满足追求长续航、强性能的用户,也能覆盖预算敏感的市场需求。

第二是Smart智能。智能,是另一个核心关键词。SMA不是单讲“混动系统多聪明”,而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也要能进化、能迭代。沃尔沃提到,首款XC70就会搭载高速NPA领航辅助驾驶,并将逐步拓展到城市场景;座舱部分也采用最先进的芯片平台,支持大语言模型落地。这说明SMA不仅关注硬件能力,也在构建“能长大”的底座能力。

在合资品牌普遍落后的智能化战场,SMA能融合中国智能技术与北欧工程体系,这种差异化,本身就很有战斗力。

第三是Safety安全。

在电动化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安全话题非但没有退潮,反而在升温。用户更在意电池是否安全,辅助驾驶是否稳妥。2025年这个节点,正是“智能焦虑”与“安全需求”重合度最高的时候。所以当沃尔沃说它仍然把安全作为第一优先,不再是一句品牌套话,而是顺应了新的时代诉求。

第四是Sustainability可持续。

这一部分,是很多品牌写在PPT里但做不到的事,而沃尔沃一直在做。可持续不仅仅是“选点可回收材料”,更包括:

• 对用户:环保材料、健康座舱;

• 对工人:制造流程也要减少有害工艺;

• 对地球: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考量。

北欧体系的底色决定了,沃尔沃不会只看KPI,更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快速竞赛中依然坚持“慢变量”——安全、健康、长期价值,这些不容易成为话题热点,但能穿越周期。

再说了,慢也只是相对的慢,相比于其它合资品牌,沃尔沃其实已经非常快了!

2. M:Modular模块化,更灵活的系统能力释放

官方说“M”代表的是以混动专用发动机(DHE)和混动专用变速器(DHT)为核心的超级混动模块,既强调响应速度,也追求能效表现。

简单说,SMA的核心是围绕这套混动系统搭建的模块体系。它支持不同驱动形式、不同电池容量,既能适配高阶版本,也能下探家用定位,主打一个灵活应变。和传统平台堆叠零件不同,SMA的模块化更强调系统性的灵活与兼容,既保留效率,也不牺牲适配度。

3. A:Architecture架构,体系比模块更重要

过去我们讲平台,讲的是零部件能不能通用。现在讲架构,更关心的是体系能力能不能复用。SMA强调的不是某个零件,而是一整套研发逻辑:既能平台化,又能差异化。它的底层思路,是在模块基础上复用流程、组织甚至开发理念,做到既统一效率,又保证产品个性。

总结

SMA不是T8混动的延伸,而是沃尔沃面向新时代的全面重构方案。

它在P1+P2+P4的构型基础上,强化了四驱、电感、智能与可持续的整体表现,既保留品牌的安全与操控基因,也适配中国市场对大电池、长续航的核心诉求。

它不仅是混动系统的升级,更是整车架构理念的革新。论技术成熟度与体系完整性,SMA已稳居混动第一梯队——而且,是那个不撞衫的版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