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头大象开始在舞池里秀霹雳舞,别以为它爱上了蹦迪,真相往往是,它脚下的雨林着火了,而且火势大到能烤熟霸王龙。
这道理,放在重工业圈,同样适用。
最近,山东重工拉着潍柴动力搞了个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场面搞得很大,一看就是下了血本。
来自140多个国家的近3000号“洋伙计”齐聚一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联合国开年会顺便团建。
这种大会,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肌肉秀。
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各位老板、各位兄弟,快来看看我新练的肱二头肌,以后跟谁混,心里有点数。
在这一堆闪着金光的钢铁疙瘩里,最骚包的还得是那个叫“绿色重工”的主题展馆。
外面一圈,是各种新能源卡车、公交车、叉车,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浑身贴满“环保”“低碳”的标签,仿佛下一秒就要去竞选地球小姐。
但真正的老司机都懂,外表都是给外行看的,核心还得看内脏。
展馆C位,才是这场大秀的灵魂所在——潍柴的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甲醇发动机、氢内燃机,甚至还有听起来就像科幻片道具的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这些玩意儿,才是支撑外面那些“环保先锋”们蹦跶的底气。
一群海外合作伙伴围着这些“心脏”和“肾脏”,眼神里充满了三分好奇、七分算计,活像一群逛古玩市场的资本家,一边盘算着这玩意儿能值多少钱,一边琢磨着怎么才能把它塞进自家的产品线里。
这场景就很魔幻。
要知道,潍柴,山东重工的“动力核心”,在很多人印象里,还是那个浑身柴油味、一脚油门能吼出半条街噪音的钢铁直男。
现在,这个直男不仅开始喝绿茶,还开始研究怎么用电、用氢、用甲醇,甚至搞起了“多线操作”,简直是海王级别的操作。
这背后,是山东重工把“新能源”列为天字第一号战略的决心。
老大定了调子,作为发动机的潍柴自然要冲在最前面。
它就像一个军火库,源源不断地给集团里的中国重汽、中通客车、山推这些兄弟单位提供“绿色子弹”。
效果怎么样?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前三季度,潍柴新能源板块的增幅直接干到了122%,在整个集团营收稳步增长6%的大背景下,这简直是坐上了火箭。
你以为这是临时起意,跟风炒作?
那就太天真了。
商业世界里,所有让你惊掉下巴的逆袭,都是蓄谋已久的阳谋。
早在十几年前,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油价涨了几毛钱而纠结时,潍柴就已经开始悄悄布局新能源这个大棋盘了。
他们的路子非常野,突出一个“我全都要”。
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赛道同时下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暴富的机会。
这种操作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了。
但现在回过头看,这叫风险对冲,叫战略前瞻。
为了把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潍柴满世界“买买买”,把英国的希锂斯、加拿大的巴拉德这些手握核心科技的欧美公司股份揣进兜里,硬生生凑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龙珠”。
这就像打牌,别人还在一张一张摸牌,潍柴直接掀桌子说,不好意思,这副牌我包圆了。
光有技术图纸还不行,得能造出来。
于是,潍柴在烟台砸下重金,搞了个新能源产业园。
一期规划就是4条刀片电池PACK线,年产能20GWh。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它自己内部的兄弟单位,比如重汽、中通这些,嗷嗷待哺的电池需求,自己就能先喂饱。
用山东重工新能源转型总监王琛的话说,集团内部的需求量大到惊人,预计两年内就能干到50个GW。
自己家的电池厂,投入很快就能回本。
这操作就非常实在。
与其求爷爷告奶奶地跟电池厂排队抢货,不如自己撸起袖子干。
肥水不流外人田,成本控制在手里,供应链安全感直接拉满。
更骚的是,潍柴不光在电上玩得溜,在甲醇这条路上也挖得很深。
很多人可能对甲醇发动机没啥概念,觉得是旁门左道。
但潍柴硬是花了十年时间,砸了1.2个亿,搞出了国内首款全自主的商用甲醇内燃机。
现在,装了这玩意的矿卡已经批量卖出去了,喝着甲醇的货船也在长江上跑得飞起。
低醇耗、低排放、高可靠,完美解决了特定场景下的运营痛点。
你看,这就是顶级玩家的思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把希望寄托于某一条技术路线的突然爆发。
电、氢、甲醇,就像是手里的三张牌,根据不同的牌局(应用场景),打出最合适的那一张。
现在,山东重工给自己画了个大饼:2030年,营收要冲破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跨国集团。
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他们确立了四大战略:新能源、数智化、后市场、全球化。
这四个词,每一个都价值千金,而“新能源”排在第一位,潍柴被赋予的“重任”有多重,不言而喻。
从蓝擎X7轻卡那个堪称行业巅峰的200kW·h电池组,到蓝擎X1微卡那个直击用户“一度电多跑1公里”经济性焦虑的刀片电池。
潍柴推出的每一个产品,都不是在炫技,而是在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市场和用户:别焦虑了,你们的痛点,我懂,而且我能解决。
所谓引领行业变革,从来不是靠喊几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拿出实打实的产品,让用户用脚投票,让市场用真金白银说话。
当一个曾经的“燃油巨兽”,开始认真地谈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把它变成了自己最赚钱的业务之一时,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绿色不再是一种情怀,一种主义,它已经变成了最锋利的刀,最坚固的盾。
潍柴的转身,不是一次华丽的表演,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几十年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血战。
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商业的丛林里,能活下来的,永远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那一个。
而潍柴,显然已经准备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