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骑着新国标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仪表盘显示速度才20公里/小时,突然听到导航提示“您已超速”? 最近,上海率先启用了电动自行车区间测速,不少车主收到超速罚单后直呼“看不懂”,明明车辆设计最高时速是25公里,为什么超过15公里就要被罚?
这个矛盾让很多车主感到困惑。
实际上,2025年9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标准确实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时规定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这两个数字并不冲突,它们分别针对车辆制造和道路行驶两个不同环节。
车辆设计限速25km/h是生产红线。
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生产企业必须确保电动自行车在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 当车速超过25km/h时,电动机应自动停止提供动力输出。 这意味着从出厂设置上,车辆的速度天花板就是25公里/小时。
道路行驶限速15km/h是安全底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 ”这一规定是基于非机动车道的实际环境制定的,考虑到行人与非机动车混行的安全需求。
新国标标准在2018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升级。
除了保持最高设计车速25km/h的限制外,还增加了超过25km/h时电动机必须停止提供动力输出的要求。 这意味着即使有人试图破解限速,车辆也会在达到25km/h时自动切断动力。
新国标还对整车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从55公斤提升到63公斤,满足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 同时,新规要求塑料材质占整车重量比例不得超过5.5%,以降低火灾风险;完善了蓄电池、控制器、限速器等防篡改要求,从技术上杜绝非法提速的可能。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过渡期问题,官方给出了明确答案。
2025年9月1日后,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但对之前生产的车辆设置了3个月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 这意味着你现在还能买到旧国标车,但11月30日后将无法上牌。
交警部门强调,无论新标车还是旧标车,在道路上行驶时统一适用15公里/小时的限速标准。 泰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副所长曹玉军表示:“无论新标车、旧标车,处于生效期还是过渡期,执法中最高时速均不得超过15公里。 ”
面对这一规定,不少追求效率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其他选择。
交警部门建议,对出行速度有较高需求的市民可以选择电动轻便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但需注意这类车辆属于机动车范畴,购买后需购置交强险、悬挂牌照,并考取相应驾驶证。
在实际使用中,非法改装行为成为执法重点。
常见的改装包括“软件”改装和“硬件”改装两种形式。 “软件”改装是通过程序解除速度限制,使时速从25公里调整至50公里左右;“硬件”改装则是更换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大部件。
浙江省三门县就曾查处一起典型案例。
2024年4月,交警查获一辆加装了座椅和后备箱的电动自行车,不仅对车主进行了处罚,还对负责改装的车行老板处以5000元罚款。 《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改装已登记电动自行车最高可处十万元罚款。
非法改装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2025年7月,17岁的彭某驾驶改装电动摩托车时,因刹车片被非法改装导致失效,车辆失控摔倒在地。 同样,2024年5月,成都市一名驾驶人因加装的车篷遮挡视线,与行人发生碰撞导致伤害事故。
交警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电动自行车时首先要认准CCC认证,查看车身上是否有CCC标志;其次要检查产品合格证,核对产品型号、整车编码等信息是否与实车一致。 购买后要索取正式发票和售后服务卡,确保权益得到保障。
随着新国标全面实施,电动自行车管理正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上海等城市已启用电子警察抓拍超速行为,区间测速装置也投入了使用。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非机动车道的通行安全,防止因速度过快导致的交通事故。
对于日常通勤距离较短的城市居民来说,15公里/小时的限速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行驶时,车主可以适当提高速度,但仍需注意安全。 电动自行车本质上是短途代步工具,安全到达比快速到达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