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的“区间测速”,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不少驾驶者神经紧绷。
一方面,它标榜着守护行车安全,另一方面,又仿佛一个精密的算盘,时刻盘算着你的钱包。
坊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规避攻略,仿佛掌握了某种炼金术,便能逍遥法外。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确乎,有些招数并非空穴来风。
区间测速并非定点狙击,而是考量一段距离内的均速。
这意味着,倘若前段不慎油门过猛,后程稍事收敛,将平均速度拽回安全区,理论上便可蒙混过关。
犹如一场马拉松,中途加速冲刺,末了匀速缓行,亦能斩获佳绩。
然而,这“稍事收敛”的火候,却是一门玄学。
你需臾臾不离导航,紧盯那变幻莫测的均速表,心算飞转,盘算着如何精确降速。
这哪里是驾车,简直是高空走钢丝!
更需焚香祷告,祈求前方别冒出个“路霸”,阻碍你的减速大计。
更令人扼腕的是,即便你将均速拿捏得滴水不漏,亦难保全身而退。
盖因某些路段,会在区间测速的起始、终点,甚至中途,布下定点测速的“天罗地网”。
好比科举考试,自以为避开了鸿篇巨制,却发现字字珠玑的小题也暗藏杀机。
谈及此处,不得不提那令人诟病的速度表误差。
诸多车辆的时速表,并非绝对精准。
表显120公里/时,实则可能仅有115公里/时。
这5公里/时的偏差,在平日或可忽略不计,但在区间测速的审视下,或许便是天堂与地狱的鸿沟。
是以,那些自诩风驰电掣,却未遭罚没的朋友,或许仅仅是托了速度表的福。
与其皓首穷经,钻研投机取巧之术,不如反躬自省,探究区间测速存在的本源。
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保驾护航?
高速路段,车速过快,事故率便水涨船高。
区间测速,便是意在规劝诸位放慢车速,切莫过于放浪形骸。
当然,亦有不乏微词者,认为此种测速方式略显“一刀切”。
譬如,某些路段,路况平坦如砥,限速却低得令人窒息,徒增驾驶者的压抑感。
抑或,某些地区的限速标准,已然滞后于时代发展,毕竟今时今日的汽车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与习以为常的认知相悖,提升道路安全,绝非仅靠测速便可一蹴而就。
纵观国外某些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事故率却反而偏低。
这背后,是更为精妙的道路设计、更为严苛的驾驶培训,以及更为自觉的驾驶习惯在默默支撑。
单就驾驶培训而言,国内的驾照考取,更偏重于应试,而非真正的驾驶技能。
诸多人士甫一拿到驾照,便匆匆上路,匮乏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
犹如游戏菜鸟,未经新手引导,便贸然挑战Boss,焉能全身而退?
那么,我们可否考虑,在提升道路安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例如,优化道路设计,提升驾驶培训的质量,加强交通安全宣导等等。
而非仅仅依赖测速这种“一罚了之”的手段。
当我们惯性地将肇因归咎于驾驶员素养欠奉时,是否忽略了道路安全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
须知,安全,并非靠罚款堆砌而成,而是仰赖于众人齐心协力,共同营造。
那些殚精竭虑,规避测速的车主,或许仅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现有交通管理方式的一丝丝异议。
而我们真正渴求的,是更为人性化、更为科学的交通管理,以及更多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