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6L e-tron续航785公里的新闻一出来,讲真,我第一反应是,大的终于来了?然后第二反应是,就这?都2024年了,你一个浓眉大眼的传统豪华,拿着800V、激光雷达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个三体人辛辛苦苦憋了个大招,结果搓出来一个最基础的火球术。这不叫放大招,这叫终于学会了走路,但是友商们已经在研究任意门了。坏了菜了,时代的车轮根本不等你奥迪考驾照啊。
我们必须先确立一个暴论:当下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奥迪现在这套操作,属于典型的筑基期修士,突然发现周围一群人已经开始引雷劫准备飞升了,心态直接爆了。800V平台,充电10分钟补能310km,听起来666,是是是,数据很好看,但在国产电车那帮疯子面前,这玩意儿就是个标配,是入门券。你拿一张入门券,就想在决赛圈大杀四方?这就像你拿着新手村的木剑,去挑战已经一身神装,还会闪电战的雷电法王。人家问你什么段位,你说我充电很快。同行看了也得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里必须引入一个荒诞化的场景演绎。你想象一下,现在的新能源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地下餐厅,所有人都饿疯了。蔚来在搞精致私房菜,虽然贵,但服务员跪着给你上菜,还帮你带孩子。理想是家庭自助餐,量大管饱,主打一个让你全家老小吃撑了走不动道。小米是新开的网红餐厅,装修极简,菜品是像素级复刻保时捷的摆盘,然后价格直接打骨折,门口排队的人能绕地球一圈。这时候,奥迪穿着一身燕尾服,推着一个银色餐车,慢悠悠地走进来,揭开盖子,是一盘非常精致的、符合德国工业标准的牛排。然后他清了清嗓子说:“各位,品味一下,这纯正的德味……”
还没等他说完,极氪直接把后厨的液化气罐扛出来拧开了,比亚迪把菜单撕了,说今天全场电费我包了,所有菜打五折。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更狠,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整个餐厅瞬间变成了黑暗森林,大家不是来吃饭的,是来抢命的。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牛排做得更好吃,是直接把餐厅爆了。你奥迪这个时候还在谈论牛排的熟度,你觉得大家会用什么眼神看你?大家只会觉得,诶,这个穿着燕尾服的服务员,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奥迪的问题不在于它的牛排不好吃,而在于它还在用一套体面的、上个世纪的米其林逻辑,来理解这场已经彻底失控的街头大乱斗。
然后我们聊聊技术。激光雷达,华为乾崑。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对吧?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过一些所谓的智能汽车,我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从来不是你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数据,也不是你用了多少个激光雷ada,而是马路上随机出现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精密的算法,能算到前面那辆老头乐会突然一个鬼畜走位,从你右前方45度角强行左转吗?你能预判一个外卖小哥为了抢30秒,直接从绿化带里飞出来吗?不能。所以,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很多时候就是个“压缩毛巾”,看着很大,一泡水就没了。奥迪现在补课智能化,不是太晚了,是它补课的那个科目,可能根本就不在最终的考卷上。
现在一堆车机,吹得天花乱坠,结果我只想连个蓝牙听郭德纲,都得找半天。真的,有时候科技的进步就是为了让你更熟练地骂街。
再说说品牌。奥迪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四个圈。这是过去几十年里,用无数A6L在官场和商场上碾压出来的品牌玄学,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种“我开奥迪所以我牛逼”的社会共识。但是在电车时代,这套玄学正在被快速解构。买电车的人,脑回路是不一样的。他们会为了一个好用的车机系统,一个更快的OTA,甚至一个更有趣的用户社群,去选择一个全新的品牌。他们不信玄学,他们信参数,信体验,信KOL的评测视频。
所以你看,奥迪的处境就非常尴尬。它唯一的底牌,可能就剩下车头那四个圈了。这是一种品牌玄学护体。但问题是,新的玩家们根本不跟你玩这套。它们直接用配置、价格、服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你进行降维打击。你跟人家谈底蕴,人家跟你谈冰箱彩电大沙发。你跟人家谈操控,人家跟你谈自动泊车。你跟人家谈豪华,人家直接问你“机你太美”?完全是鸡同鸭讲,典中典。你那四个圈,在电车时代,有时候真的就是个圈。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像什么?就像《道诡异仙》里的李火旺,他已经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了。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现在的新能源市场,它不就是一群疯子在互相证明对方更疯吗?奥迪作为一个正常人进来,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奥迪A6L e-tron定价40万,能打吗?能,但不是跟国产电车打,是跟自己的燃油版A6L打,是跟隔壁的奔驰EQE、宝马i5打。它是在一个正在快速萎缩的“传统豪华电动车”小圈子里,进行一场无比内卷的宫斗。而圈子外面,国产电车们已经杀疯了,它们在进行的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星际战争,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
四十万买个电奥迪?我疯了吗?!
最后,我们必须颠覆一下预期。奥迪A6L e-tron会输吗?从市场的角度,大概率不会爆火。但它会彻底失败吗?也不会。因为总有一些人,需要一个电动的、智能的、但骨子里依然是奥迪的东西。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身份的延续和安全感。他们需要那四个圈来证明一些东西,但又想拥抱电动化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拧巴但真实存在的需求。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会买奔驰的人,就是迷信那个三叉星。所以,最后买单的,可能就是那些坚信“奥迪就是奥迪”的人。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虽然我不懂,但我尊重。
所以,这辆车不是输给了技术,也不是输给了价格,而是输给了它所处的这个魔幻时代。它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绅士,误入了一场疯狂的电音派对,大家都在pogo,只有他还在试图找人跳华尔兹。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这么个情况。就问你怕不怕?加大加大加大。但能过,就是能过。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