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的灯光熄灭,人潮如潮水般散去,留下的,是欧洲汽车巨头们脸上挥之不去的尴尬。
那些被摆上展台、闪耀着未来科技光芒的电动车型,在被问及交付时间时,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沉默。
这沉默背后,并非产能不足,而是深层的战略犹豫。
大众ID.3的黯然退场,奥迪将电动化目标推迟至2032年,宝马更是直言内燃机尚能再战五年——这番“转型”的宣言,听起来是否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一个产业的真正转型,绝非口号可以轻易实现。
欧洲车厂的内心,其实早已被现实的账本撕裂。
燃油车还在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可观的利润,比如奔驰,去年燃油车利润率高达18.7%,而电动车业务却吞噬了23亿欧元的巨款。
再看看欧洲那超过1200万个与燃油车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岗位,谁敢轻易触动这根敏感的神经?
政客们更是对此避之不及。
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动汽车的命脉——电池,欧洲却似乎未能牢牢掌握。
中国在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占据了九成的市场份额,全球一半以上的电池都出自中国。
大众每卖一辆ID.3,就意味着1.2万欧元的亏损,这赤裸裸的数字,怎能不让人心惊?
宝马只能通过投资中国电池厂,来勉强 확보一点供应,这其中的无奈,不言而喻。
如今的欧洲车厂,很多时候,似乎只剩下组装的份儿,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早已拱手让人。
他们是否还在期盼着氢能这颗“救命稻草”?
丰田Mirai一年不到两万辆的销量,以及建设一个加氢站需要两千万美元的天价,欧洲仅有的三百多个加氢站,与中国六百万个充电桩的普及程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与材料,仍被美国牢牢掌握,成本居高不下。
一边是漫长的等待,一边是专利壁垒,欧洲车厂的这番“棋局”,又将走向何方?
然而,中国并未选择等待。
就在今年,固态电池的产能已突破25吉瓦时。
蔚来、上汽等品牌的车型,充电十分钟,就能拥有800公里的续航里程。
中国的充电桩网络已是全球第一,甚至连充电标准都已输出海外。
国家层面更是大手笔投入,60亿支持固态电池研发,3000亿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已位居全球前列。
比亚迪在欧洲推出的车型,价格比同级别大众车型低了四成,这不仅是价格的优势,更让欧洲消费者惊喜地发现,中国车开起来,也同样出色。
德国的专家早已发出过警告:“再拖三年,欧洲就彻底失去机会了。”
可他们依旧沉溺于等待,等待政策的松动,等待成本的下降,甚至,还在幻想中国会陷入“内耗”。
殊不知,固态电池技术日新月异,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电池回收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这些成就,并非等来的,而是靠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中国车企早已摆脱了追赶者的角色,他们如今,正在制定游戏规则。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车企凭借卓越的效率,成功压制了欧美品牌。
而这一次,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材料供应,到中游的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支持,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不再是某个企业单打独斗的胜利,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宏大布局。
当欧洲车企还在原地徘徊时,中国,已经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航道。
所以,当慕尼黑车展的灯光熄灭,华丽的舞台归于沉寂,我们看到的,是欧洲车厂的集体沉默。
他们并非不想造车,而是对市场前景感到迷茫,对失去话语权感到恐惧。
他们期待着“风”的垂青,可“风”只会带走时间,留下无尽的遗憾。
中国,没有等待那阵“风”,而是选择自己,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产业革命。
实践反复证明,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把握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