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的路边“智停”车位,最近又在街头巷尾掀起了些许涟漪。说穿了,就是路边泊车要“出血”了,而且是按时辰计费,2.5元。一天下来,封顶12块。这价码,虽说不算天价,但总有些车主觉得膈应。
这桩事的龃龉在哪儿?说白了,就在于“公域”和“收费”之间的那点儿猫腻。路边,在不少人的固有印象里,那可是公共地界,怎就冷不丁摇身一变成了得掏腰包才能享用的了?
有人辩解,收费是为了匡正停车秩序,杜绝乱停乱放。这话听着头头是道,毕竟城里铁皮乌龟越来越多,没个章法肯定乱套。但问题是,攥紧了钱袋子,就能彻底根治乱停车的顽疾吗?恐怕未必尽然。
你寻思,那些惯于见缝插针、肆意妄为的车主,压根儿就不把这点停车费放在眼里。他们或许更乐于铤而走险,冒着被“牛肉干”(罚单)问候的风险,也要图个一时之便。而那些循规蹈矩、按章停车的,反倒成了“散财童子”。
再者,这个“智停”是不是真有那么“灵光”,也得打个问号。有的地方的“智停”系统,操持起来繁琐冗赘不说,还动辄掉链子。到时,没停三五分钟,却被雁过拔毛,多扣了银子,找谁去喊冤?
说起来,路边泊车收费这茬事,着实算不上什么异闻。诸多城市老早就开始这么运作了。但为啥每每提及此,总能引发这般轩然大波?
一方面,盖因停车费直接关乎着每个车主的荷包。油价水涨船高,大家纵有怨言,也多半捏着鼻子认了。但停车费,总给人一种“剪径”之感,心里头多少有些不畅快。
另一方面,也在于大家对公有资源的认知各执一词。在某些人看来,马路是大家的,就该免费享用。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公域资源也需维护,收费是为了更妥善地打理。
实则,这两种论调并非毫无道理。症结在于,如何斡旋于两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宝鸡这2.5元/时辰的收费标杆,着实合理吗?单从数字维度来看,似乎不算太咋舌。但关键是,宝鸡的经济脉动、居民的钱袋子,跟北上广深能同日而语吗?
同样的2.5元,在北京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在宝鸡,或许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要紧的是,这收费标杆,是否历经了周全的论证和听证?有没有顾及到市民的诉求和感受?倘若只是相关衙门一拍脑门敲定的,那定会招致反感。
与司空见惯的认知相左,路边停车收费,不仅仅是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它牵涉到公有资源的配置、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市民的获得感。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缘由归咎于“为了规范停车”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
说白了,停车费这事,不能只盘算经济账,更要掂量民生账。如果收了钱,却未能真正纾解停车难的困境,反而加剧了社会龃龉,那还不如作罢。
仅此一处梗节,就足以佐证问题的繁复性。
是以,宝鸡的路边“智停”收费,究竟是不是一项良策,恐怕还需假以时日。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任何一项政令的颁布,都应充分考量民意,不可与民争利。毕竟,黎民百姓的幸福指数,才是重中之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