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多家电动车门店悄然关门,卷帘门上贴着“暂停营业”或“内部调整”的告示。有的店连招牌都已拆下,只剩空荡的店面。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正在蔓延的闭店潮。消费者想买车,却发现“旧车卖光、新车没货”,门店索性一关了之。一边是政策铁令如山,一边是市场进退失据,这场看似平静的闭店潮,实则是新旧国标切换期的一场系统性失灵。
2025年12月1日起,所有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GB 17761—2024),旧国标车型全面禁售。政策本有三个月销售过渡期,截止日为11月30日。但现实是,许多商家既不敢卖库存旧车,又进不到合规新车,陷入“开门即违法、关门即亏损”的两难。这场闭店潮,暴露的不是商家的无能,而是政策刚性执行与市场柔性过渡之间的断裂。
政策设计本意清晰:通过生产与销售双过渡,给企业留出缓冲。生产过渡期至9月1日,销售期延至11月30日。理论上,商家应在此期间清库存、上牌照、回资金。但问题在于,政策只给了时间,却未解决链条上的堵点。旧车虽可卖,但消费者担心上牌复杂、执法模糊,商家怕被“误伤”;新车虽合规,却因认证滞后、产线未稳,迟迟无法铺货。结果是,旧车卖不动,新车进不来,门店成了空壳。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消费者的选择逻辑与政策目标错位。新国标强调安全,限速25公里/小时、电池防篡改、材料阻燃,每一项都是为降低火灾与事故风险。但许多市民更看重通勤效率,习惯“解速”后的30公里以上时速。他们清楚,旧车一旦上牌,便可长期使用,于是抢购旧标车成了“理性选择”。商家顺势而为,部分甚至以“可改装”为隐性卖点,加剧了旧车稀缺。政策想推安全,市场却在追速度,两者背道而驰。
这场过渡期危机,也反映出政策沟通与执行协同的不足。尽管监管部门召开了宣贯会,行业协会也参与协调,但基层商家仍感信息模糊、执法不确定。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不能做什么”的禁令,更是“可以怎么做”的指引。比如,如何合规销售库存车?如何避免因消费者自行改装而被追责?新车型认证卡在哪一环?这些问题若不明确,商家只能选择最安全的策略——关门观望。
闭店潮终会过去,但留给城市治理的思考才刚开始。三个月的过渡期,从政策文本看是合理的,但从市场反馈看却显仓促。未来类似标准切换,是否可考虑分区域试点、分车型缓行?是否可建立库存申报与动态清零机制,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断档?更重要的是,安全标准的推广,不能只靠禁令,还需让消费者真正理解“慢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政策不是钟表,拧紧发条就能准时运行。它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门店一扇扇关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意的停摆,更是规则与现实碰撞的裂痕。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设定多严的标准,而在于让标准落地时,少一些关门声,多一些上路的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