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Cd全球第三,国内22万海外标72万,尹同跃这局棋押的是奇瑞三十年技术牌面
在法兰克福车展的预售现场,一位德国经销商盯着星纪元ES的铭牌看了很久。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2万。他转头问奇瑞的海外负责人:“同样这台车,在中国卖多少?”答案是22.58万起。经销商沉默了几秒,然后签下了订单。
这种价格倒挂,放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国产车出海,以前靠的是便宜。现在奇瑞玩的是另一套逻辑——用技术换溢价。
星纪元ES的0.205Cd风阻系数,全球量产车里排第三。前面只有奔驰EQS和特斯拉Model S。工程师在风洞里吹了三百多个小时,把门把手藏进车身,让激光雷达的外壳贴着气流走,底盘平整得像一块玻璃。这些细节活儿,以前都是欧洲品牌的拿手好戏。
风阻降0.01Cd,续航能多跑8到10公里。905公里的账面数字,有相当一部分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开过这车的人,多半会记住那套“云台底盘”。前置摄像头提前读路面,悬架在毫秒级调软调硬。压减速带的瞬间,整个人像被托住了;高速并线的时候,车身又紧紧绷在那儿。停车场上马路牙子,底盘自己升50毫米,离地间隙直接变180毫米。这活儿以前只有SUV才干得了。
北方的冬天,电车最让人难受的是脚底板冰凉。星纪元ES搞了套“地暖”空调,暖风直接送到地板和座椅下面,十分钟能让脚部温度提升15度。这种体贴,比那些花哨配置更打动人。
智能化硬件基本给满了。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508TOPS算力。城市NOA能认红绿灯、行人、电动车,自动变道避障都是基本操作。代客泊车能跨层通道、会车让行,算是真能用的那种。
尹同跃说要把星纪元做成“中国车的BBA”。这话听着狂,但产品确实拿出了点东西。E0X平台花了四年,投了上百亿。800V高压、电池底盘一体化、全时四驱、空气悬架全都整合进去。电池包做成蜂窝式结构,防护级别IP68,针刺、挤压、跌落测试全超国标。
平台预留了升级接口,后续OTA能持续推新功能。这种长期主义的打法,在国内车企里其实不多见。
欧洲人对车挑剔得很,续航、操控、舒适性哪个不行都会被吐槽。星纪元ES敢在那边卖七十多万,多少说明产品力站得住脚。毕竟人家不傻,不会白给钱。
双电机四驱版,系统综合功率353kW,破百进3秒级,跟Model 3 Performance一个水平。电机用扁线绕组技术,功率密度提升20%,配合智能扭矩分配,响应在毫秒级。关键是这套系统不是单纯拉性能,续航照样保得住。
车顶那块晴风天幕,紫外线阻隔99.9%,红外线阻隔超85%。三亚实测,车外38度,天幕表面只有42度。普通玻璃车型早就60度往上了。对女性车主来说,这块天幕算是车载防晒霜。
前脸的ISD交互灯,上千颗LED组成,支持自定义灯语。迎宾、告别、充电状态都能显示,还能自己设置“生日快乐”或者其他文字。车开始有了点情绪表达的意思。
供应链这块,奇瑞承诺下定后15天提车。E0X平台零部件通用化率超70%,核心三电自研自产。全国布了6个生产基地,年产能50万辆以上。这种交付速度,在一堆新势力动不动等两三个月的背景下,算是少见。
中国车企这些年进步的速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快。以前总觉得只能在性价比上做文章,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似乎也开始陆续兑现。
星纪元ES能不能成为尹同跃口中的“中国BBA”,还得市场和时间来验证。但至少从产品来看,这次奇瑞交的答卷,够让人刮目相看了。
国内22万,海外72万。这个价差背后,可能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这三十年技术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