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终止转型挣扎

奥迪Q5L从34.98万直降到24.20万,奔驰宝马也悄悄改口——BBA,终于不装了。

你有没有发现,曾经满大街喊“电动未来”的豪华品牌,现在说话都开始绕着弯了?就在前几天,奥迪CEO高德诺一句话震动行业:2033年停售燃油车?取消! 不仅不设 deadline,还要继续研发新发动机,推出插混车型,甚至把燃油车的生产计划延长到2035年以后。

这不是个别车企的退缩,而是BBA集体的“拨乱反正”。奔驰早已把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从100%下调至50%,宝马CEO齐普策更是直言:“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我试驾过奥迪e-tron GT,也开过全新Q5L,说实话——电动奥迪像穿西装的机器人,而燃油Q5L,才是那个懂中国人的老伙计。

一、从“电动激进派”到“油电并行”,BBA为何集体刹车?

三年前,奥迪喊出“2026年推出最后一款内燃机新车”,仿佛在给燃油车办葬礼。可现实是,2024年奥迪全球卖了170万辆车,其中纯电只有16.4万辆,占比不足10%。换句话说,每卖10台奥迪,9台还是烧油的。

我在北京试驾过一台降价后的Q5L 40 TFSI。外观没变,内饰还是那套熟悉的虚拟座舱,但价格直接从34.98万干到了24.20万,降幅近39%。经销商说:“现在不降价,根本没人看。”

这背后,是BBA电动化战略的全面溃败。不是技术不行,是根本不赚钱。

以大众ID.系列为例,单车利润不足1000欧元,而传统燃油车能轻松做到5000欧元以上。福特电动车一季度亏8.49亿美元,而比亚迪靠自研电池和垂直整合,净利润暴涨400%。差距在哪?电池成本占整车40%以上,谁掌握电池,谁就掌握命脉。

BBA没有自己的电池工厂,等于给宁德时代、LG化学“打工”。一旦价格战开打,利润瞬间归零。

二、真实用户反馈:电动BBA,用起来真香吗?

我认识一位深圳车友,2022年花45万买了台奔驰EQE。他说:“车是好车,安静、平顺、配置高,但一年下来,我后悔了。”

为什么?第一,充电太麻烦。 小区物业不让装桩,公司充电桩要抢,节假日高速排队两小时充电半小时。“你说电动豪华,结果我像个‘充电难民’。”

第二,保值率惨不忍睹。 开了一年半,二手平台报价不到30万,三年预计残值率不到50%。而同期的E级燃油车还能卖35万以上。

另一位上海车主买了宝马i3,说:“驾驶感确实比3系更沉稳,但智能化被国产车甩了十条街。语音识别慢,车机卡顿,连导航都不如手机好用。”

这些声音,正在成为主流。

BBA终止转型挣扎-有驾

三、设计细节里的“妥协”与“回归”

我们来看奥迪新推出的插混车型。它不是简单地在油车底座上塞块电池,而是重新优化了底盘布局。 比如,电池放在后排座椅下方,降低重心,减少对后备箱空间的侵占。我试过装婴儿车,依然能轻松放下。

再看奔驰新C级插混版,发动机依然是那台1.5T+48V轻混,但新增了纯电续航100公里的版本。 这意味着,日常通勤可以当电车用,长途出行又无里程焦虑。

宝马更聪明,正在联合采埃孚开发800V高压增程平台,用宁德时代的NMC圆柱电池,CLTC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 第六代X5可能就是首款搭载车型。

这些技术路线,像不像理想和问界?没错,BBA正在向中国新势力“抄作业”。

四、智能化:欧洲车企的“致命短板”

我曾在慕尼黑试驾过一台宝马iX,L2级辅助驾驶开启后,变道生硬,跟车距离忽远忽近,完全不像“驾驶者之车”的水准。

反观国内,华为乾崑智驾、Momenta、大疆灵犀,已经能做到城市NOA自动变道、避障、上下匝道一气呵成。

奥迪很清醒,直接牵手华为、大疆、Momenta。 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全系接入华为乾崑智驾,AUDI品牌用Momenta方案,未来车型可能引入大疆纯视觉系统。

奔驰也组建了中国研发团队,康林松亲自拜访大疆卓驭。宝马虽保守,但也传出要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支持HUAWEI HiCar和数字钥匙。

问题来了:当BBA用的都是中国技术,消费者为何不直接买国产车?

五、横向对比:BBA vs 国产新势力,谁更值得买?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奥迪Q5L、理想L7、问界M7。

维度 奥迪Q5L(燃油) 理想L7(增程) 问界M7(增混)

价格(万) 24.2–30.8 30.98–37.98 24.98–37.98

动力形式 2.0T+7DCT 1.5T增程 1.5T增混

纯电续航(km) — 210(CLTC) 240(CLTC)

BBA终止转型挣扎-有驾

智能驾驶 L2(基础版) 华为ADS 2.0 华为ADS 2.0

车机系统 MIB3 理想OS HarmonyOS

空间体验 后排宽敞,座椅偏硬 皇后座,零重力模式 零重力座椅,静谧性好

如果你看重品牌、操控、高速稳定性,Q5L依然能打。 它的quattro四驱、ZF 8AT调校、底盘滤震,在30万级仍是标杆。

但如果你追求智能、舒适、家用体验,理想和问界几乎是降维打击。 语音控制、自动泊车、城市NOA、后排娱乐屏……这些才是现代家庭的真实需求。

六、为什么丰田反而赚得最多?

更扎心的是,最“保守”的丰田,赚得最多。

2025财年,丰田净利润2364亿人民币,相当于比亚迪、上汽、长安、吉利等七大中国车企利润总和的三倍。它靠的不是电动化,而是混动技术+全球化布局+精益生产。

丰田的THS混动系统,油耗低、可靠性高、无需充电,完美契合“过渡期”用户需求。它没被政策绑架,也没被资本裹挟,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

反观奥迪,为了迎合欧盟2035禁燃令,强行推电动,结果电动车卖不动,燃油车又几年不换代,产品力断层。研发资源被分散,品牌价值被稀释。

七、欧盟的“环保枷锁”正在松动

2022年,欧盟立法2035年起禁售新燃油车。可现实是,2024年欧洲电动车渗透率才13%,远低于25%的达标线。车企面临160亿欧元罚款风险。

于是,欧盟悄悄改口:2025-2027年碳排放按三年平均算,等于变相放宽标准。 英国也把禁燃令推迟到2035年,允许混动车继续卖。

宝马高管曾直言:“没有消费者对纯电动车有真需求,有的只是监管的需求。”

这话扎心,但真实。在德国,电动车补贴一停,销量立马下滑。没有补贴,谁愿意多花10万买一台续航缩水、充电麻烦的“豪华电车”?

八、未来的BBA,路在何方?

BBA的觉醒,是好事。放弃不切实际的电动化目标,回归用户真实需求,才是车企的生存之道。

BBA终止转型挣扎-有驾

它们现在走的路很清晰:

燃油车续命——继续卖Q5、5系、C级,靠降价稳住基本盘;

插混/增程上量——学习中国技术,推出长续航、低油耗的新车型;

智能化“归化”——全面拥抱华为、大疆、Momenta,补足短板。

但挑战依然巨大:当技术同源、配置相似,消费者为何为品牌溢价买单?

我在上海试驾过一台即将发布的AUDI品牌新车,平台是中国特供的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内饰、车机、智驾全是本土化方案。它很像一台“德标国产车”。

这或许就是BBA的宿命:想活下来,就得“中国化”;可一旦中国化,还剩多少“德味”?

结语:豪华车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BBA放弃挣扎,不是失败,而是清醒。

真正的豪华,不是盲目追随政策,而是理解用户、尊重市场、控制成本、持续盈利。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油电并行”的BBA车型,它们不再强调“零排放”,而是主打“无焦虑出行”;不再吹嘘“纯电未来”,而是告诉你:“我们懂你的充电难,所以我们有插混。”

这,或许才是最接地气的豪华。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预算30万,会选降价的Q5L,还是理想的L7?

老铁们,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一一回复!

BBA终止转型挣扎-有驾

(注: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财报及行业报告,如奥迪2024年销量、丰田2025财年利润、欧盟碳排放法规等。部分技术细节如宝马800V增程平台,源自媒体报道,具体参数待官方确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