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纯电破纪录,中国电车忙冰箱彩电,差距拉大

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挺让人兴奋的消息,说的是奔驰的高性能部门AMG,造了一台纯电概念车,在意大利一个专业的环形赛道上,连续跑了24个小时,总共跑了5479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很震撼,相当于从咱们国家最北边的漠河,一口气开到了最南边的三亚,中间还多绕了几百公里。

这无疑是给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证明了在极限条件下,电动车也能跑得又快又远。

奔驰纯电破纪录,中国电车忙冰箱彩电,差距拉大-有驾

可是,伴随着这个新闻,也出现了一些听着不太舒服的声音,有些标题直接就说,“奔驰在打破续航记录,咱们中国的纯电车还在研究怎么往车里塞冰箱和彩电”。

这话听着就有点刺耳了,好像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一下子就成了只会搞些花里胡哨东西的“装修队”,而人家传统豪华品牌才是真正埋头搞核心技术的“科学家”。

这个事儿,咱们得坐下来,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好好聊一聊,看看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奔驰AMG这次的测试成绩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这件事本身不是简单地把一块大电池装车上然后慢慢开,它的难度在于,整个测试过程,车速几乎都维持在每小时三百公里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这台车几乎全程都在以接近高铁的速度飞驰。

在这种极端工况下,对车子的考验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电池,它不仅要电量足,更要能承受得住这种持续、高强度的放电,而且散热必须跟得上,否则电池早就过热报警甚至罢工了。

其次是电机,要长时间保持巅峰性能输出,不能出现衰减。

还有整个车辆的电控系统、底盘、轮胎,都要经受住地狱级别的考验。

奔驰纯电破纪录,中国电车忙冰箱彩电,差距拉大-有驾

所以,奔驰通过这次测试,向全世界展示了它在最核心的三电技术,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的深厚储备。

它用的那个叫“轴向磁通电机”的新技术,简单理解就是,比我们常见的电机更小、更轻,但力气却大得多,能更持久地保持高功率输出。

还有那个号称充电5分钟就能跑400公里的850千瓦超级快充技术,虽然现在还只是技术展示,但也确实指明了未来充电速度的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对于奔驰这个老牌汽车巨头展现出来的技术实力,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但是,咱们也得换个角度想一个问题。

这种在专业封闭赛道上,由专业车手团队,配合顶级后勤保障跑出来的极限记录,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车,到底有多大关系?

这就像我们看奥运会百米飞人大赛,运动员跑出九秒多的成绩,我们都会惊叹于人类的速度极限,但我们并不会要求这位冠军用同样的速度去菜市场买菜。

这个记录,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技术成果汇报演出,它展示的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是一种技术天花板,但它并不是我们现在就能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

我们日常开车,遇到的是红绿灯、是堵车、是小区里狭窄的停车位,我们关心的是这车坐着舒不舒服,开起来顺不顺手,孩子在后排能不能不哭不闹,夏天堵在路上能不能有瓶冰水喝。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被一些人嘲笑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把这些东西放进车里,真的是不务正业,是造车跑偏了吗?

奔驰纯电破纪录,中国电车忙冰箱彩电,差距拉大-有驾

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对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一种更深刻、更贴近生活的理解。

在燃油车时代,大家买车比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的排量,是几缸的,是涡轮增压还是自然吸气,是爱信的变速箱还是采埃孚的,因为这些核心硬件决定了一辆车的驾驶感受。

但在电动车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电动机的特性决定了它天生就比发动机响应快、加速猛、运行安静平顺。

当大家都能轻松做到百公里加速三四秒的时候,你比我快个零点几秒,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开车的用户来说,那种体验上的差别已经非常微弱了。

既然在传统的“驾驶性能”这个维度上,大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差距越来越小,那么新的竞争点在哪里呢?

中国的汽车厂家们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汽车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也就是说,车不仅仅是用来开的,更是用来“待”的。

于是,车载冰箱解决了夏天喝冷饮的需求;后排的大屏幕,让长途旅行中的孩子有了娱乐,也让大人可以在充电的时候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宽大柔软的座椅,配合高级音响和智能语音助手,让堵在下班路上的你,也能享受到片刻的舒适和惬意。

这些功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厂家们深入研究了我们中国消费者的真实用车场景和需求后,精心设计出来的。

奔驰纯电破纪录,中国电车忙冰箱彩电,差距拉大-有驾

这并不是技术上的倒退,而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场景创新”。

它回答的不是“一辆车在极限状态下能跑多远”这个工程师的问题,而是“一辆车如何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舒适”这个生活家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人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只会搞这些“软装修”,那就真的是对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误解了。

在我们把车内体验做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在最核心的三电技术上,我们不仅没有落下,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就拿充电技术来说,奔驰还在用概念车展示850千瓦快充,而我们已经量产的车型,比如理想MEGA,搭载了宁德时代的5C麒麟电池,已经可以做到充电12分钟,增加500公里的续航。

这个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充电站里,已经和燃油车去加一箱油的时间相差无几了。

再比如,当大家还在讨论电机性能的时候,我们的极氪001 FR已经用上了四电机驱动,马力超过1300匹,还能实现坦克原地掉头这种炫酷的操作;比亚迪仰望U9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甚至能让汽车“跳舞”。

此外,在智能驾驶领域,以华为、小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引领着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让车子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些难道不是响当当的硬核技术吗?

所以,把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简单归结为“冰箱彩电”,是一种既不客观也不公平的看法。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造车理念:一种是传统的、以工程师为主导的、追求极限性能的理念;另一种是新兴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追求极致体验的理念。

这两种理念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它们共同推动着汽车工业向前发展。

奔驰的极限测试,是在为汽车工业探索技术的高峰,而中国的车企,则是在为亿万普通家庭,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移动出行生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