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

刚刚过去的六月底,我们还都在看各种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销量喜报,庆祝半年业绩创下新高,整个市场一片红火,热闹非凡。

可谁能想到,时间一踏入七月份,才过了一个周末,整个车市的画风就突然变了。

最新出炉的七月第一周销量数据,让不少人都大跌眼镜,很多热门品牌的销量数字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就好像大家商量好了一样,集体踩了一脚刹车。

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大家突然就不想买车了,还是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份榜单,看看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车企和消费者之间怎样的博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情况,那就是为什么一到月初,尤其是像七月这样的下半年的开头,汽车销量普遍会“降温”。

其实这在汽车销售行业里,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简单来说,就是六月底冲得太猛了,现在需要喘口气。

每个汽车品牌,下到每一个城市的销售门店,再到每一位销售人员,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都有业绩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I。

六月底正好是半年度考核的关键节点,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奖金,也为了让半年的成绩单更好看,所有车企和经销商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各种限时优惠、金融补贴、赠送大礼包等促销活动层出不穷,销售人员也会更积极地联系客户,催促他们尽快下定。

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有驾

这么一来,很多原本打算七月再买车的消费者,可能就被这些优惠吸引,提前在六月底就把车给买了。

这就好比是把一部分未来的销量,提前“预支”到了六月。

所以,当七月一来,市场自然就会有一个短暂的“空窗期”,销量下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很多人都摸清了这个规律,知道月底销售为了冲业绩,价格会更好谈,能争取到的优惠也更多,所以都愿意等到月底再出手。

这就导致了月初看车的人少,成交量自然就下来了。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再来看具体的品牌表现,就更能看懂其中的门道了。

先看稳坐第一的比亚迪,七月第一周卖出了5.56万辆,这个数字依然是遥遥领先,足以让其他所有品牌羡慕。

但即便是行业老大,也受到了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和它六月底的火爆场面比起来,销量还是减少了三成左右。

这恰恰证明了月初销量下滑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而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

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有驾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最近正在尝试一个新政策,就是严格控制终端销售的优惠幅度,想稳住价格,保护品牌价值。

但从市场的初步反应来看,这个做法似乎有些“水土不服”,一些习惯了进店先砍价的顾客,发现优惠没那么大了,看车的热情也随之降低,门店的客流量出现了一些减少。

这说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里,价格依然是牵动消费者神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和比亚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汽车。

理想这次可以说是把消费者的心思研究得透透的。

他们没有去硬性地控制价格,而是另辟蹊径,针对旗下的热门车型理想L6,直接推出了一个“五年免息”的金融政策。

这个政策的吸引力有多大?

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买一辆二三十万的车,五年的贷款利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现在理想直接帮你把这笔钱省了,等于变相降价了好几万,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政策一出,理想汽车单周的新增订单量就突破了一万台,超过了问界和零跑的9000单。

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有驾

这件事给所有车企都上了一课:有时候,一个聪明的金融方案,比单纯降价或者强调产品性能,更能直接打动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

榜单上最让人感到紧张刺激的,莫过于问界和零跑之间的“贴身肉搏”了。

问界在华为技术的加持下,一直表现很稳定,七月第一周卖出了9400辆,在整体下滑的市场中,这个成绩非常扎实。

特别是其中的问界M8,一款车就卖了5044辆,可以说是家里的顶梁柱。

但就在问界以为自己能稳坐新势力第二把交椅的时候,零跑汽车像一匹黑马一样,从身后猛追了上来。

零跑这一周的销量是9398辆,和问界仅仅相差2辆车!

这个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就是并驾齐驱了。

零跑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它精准的性价比定位,特别是像零跑C16这样的车型,用实惠的价格提供了丰富的配置,满足了很多家庭用户的需求。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问界和零跑之间的竞争将会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势力销量榜的座次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

7月首周销量榜,零跑追平问界,理想第三蔚来超小米-有驾

再看看其他几个品牌,也同样充满了看点。

蔚来这次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团体战”。

虽然蔚来主品牌的销量不算特别突出,但他们聪明地采用了多品牌策略。

除了高端的蔚来品牌,还有面向大众市场的子品牌“乐道”,整个“蔚来阵营”加起来的销量,成功地超过了在中国市场有些水土不服的特斯拉。

特斯拉这一周的销量只有5010辆,这个数字对于曾经的王者来说,确实有些惨淡,也反映出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则经历了一次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小米SU7刚上市时,凭借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巨大的品牌流量,订单量一路飙升。

但当全国各地的试驾车陆续到店,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七月第一周4890辆的销量,相比之前几乎腰斩。

这说明,网络上的热度终究要落地接受现实的检验,汽车毕竟是需要实际体验的大件商品,消费者在亲自开过、坐过之后,会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初期订单的火爆代表了大家对小米的期待,而现在的销量则更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竞争力。

这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是必须要经历的正常过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