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三方紧急发布联合声明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纯电SUV发布会上,一段“硬核”碰撞测试视频瞬间引爆舆论场。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未打码的乘龙卡车正面相撞,重卡车头变形、车轮弹起,视觉冲击力堪称“电影级”。然而,这场本意为彰显i8安全性能的“物理学胜利”,却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测试公正性、标准透明度及品牌形象保护的轩然大波,将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推至风口浪尖。
高速公路上重卡与小车碰撞事故现场,显示“第三轮挑战 重卡对撞测试”。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营销失误,它撕开了中国新势力车企在狂飙突进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平衡技术自信、营销创新与行业规范的复杂困境。理想汽车最初的营销策略,无疑深受其“公关虚无主义”的深层逻辑影响。这种逻辑根植于对自身产品技术的极致自信,以及对创始人李想个人IP的过度依赖——一种“产品即公关”的信仰,认为极致的产品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而传统公关不过是“舆论操纵”的冗余。因此,他们选择了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非标准化测试,试图以最短路径将“安全”这一尖锐主张植入用户心智。然而,这种“产品万能论”的策略,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残酷的反噬。非标准化测试的模糊性,加上对第三方品牌(乘龙卡车)的“碰瓷”式呈现,迅速引发了公众对测试科学性、公正性的质疑,甚至有网友调侃其“违背物理常识”。更致命的是,它对乘龙卡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无妄之灾,直接触及了商业道德的底线。理想汽车在MEGA事件中因过度营销和舆论反噬而折戟的教训,似乎并未被完全吸取,此次i8事件再次暴露了其在公关策略上的盲区与代价。
理想汽车(LI)股价走势图(2025-08-06)

面对汹涌的舆情压力和东风柳汽的强硬维权,理想汽车的“公关虚无主义”策略显然难以为继。当争议从技术层面迅速蔓延至商业道德和法律层面时,单纯的产品解释或创始人“硬刚”式的发声已不足以平息风波。为了止损并修复受损的行业关系,理想汽车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公关策略,从“单边高调展示”转向“多方联合声明”。2025年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联合声明,共同倡议汽车行业严格自律,恪守诚信原则与商业道德,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一转变,与其说是理想汽车的“幡然醒悟”,不如说是市场和舆论的“强制教育”。它标志着理想汽车开始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仅需要技术自信和营销创新,更需要遵循行业规范,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这种妥协与合作,是其在经历公关危机后,为重建品牌公信力、修复行业关系所采取的必要举措,也体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路径调整。毕竟,真正的“产品至上”需要专业的公关能力来构建安全边界,确保技术争议能在专业理性的框架内讨论解决,而非陷入失控的舆论审判泥潭。

这起事件,不过是当前中国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冰山一角。为了在白热化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车企不惜采用非标准化测试进行“拉踩式”营销,通过制造视觉奇观和对比噱头吸引眼球。我们曾见过有品牌为了证明自身碰撞成绩优秀,不惜拆除竞品车辆的防撞梁;也曾目睹“0公里二手车”的乱象,通过虚报销量来粉饰太平。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一针见血地指出,乘用车与卡车之间缺乏国家碰撞标准,车企公布的测试结果随意性大,根本无法证明真实安全性。当非标准化测试沦为营销工具,其公正性与权威性便荡然无存,消费者又如何能相信这些“表演”?

面对这种“内卷”至极的营销乱象,仅仅呼吁行业自律显然是杯水车薪。监管层面必须痛下杀手,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措施。例如,在保健品、直播电商等领域,市场监管总局已公布多起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已出台“禁止用户公测、禁止夸大宣传”等明确规定。汽车行业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明确非标准化测试信息的发布规范,严禁贬损性对比,并对违反者施以严厉处罚。同时,对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监管也刻不容缓,必须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杜绝“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荒谬现象。

理想汽车从高调展示到联合声明的路径,无疑是新势力车企在追求创新与流量时,对商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边界的一次危险试探。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真正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实力,绝不能通过“碰瓷”和“作秀”来证明。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坚守诚信,回归产品与技术的本源。只有当车企将重心放在提升车辆安全性能、突破核心技术、优化用户真实体验上,并以公平、透明、科学的标准进行竞争,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尊重与消费者信任。否则,这种无底线的“内卷”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泥潭,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笑柄。毕竟,消费者买的是车,不是一场场荒诞的公关闹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