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工厂门前,几排崭新的问界汽车安静地停放——我绕着车走了一圈,不自觉摸了摸自己口袋里的传统车钥匙,突然有种“时代真的变了”的错觉。塞力斯这名字,十年前我刚进行业时,还只是重庆偏安一隅的小康集团,一家造摩托和燃油车的老厂。如今产品已跑进中国企业500强,还在榜单上蹿升到第190位。要说它是黑马,恐怕黑马都要鞠躬致敬一下了。
换了你会不会好奇:一个老摩托厂是怎么“鲤鱼跃龙门”,还搂着技术巨头华为,一步一步把新能源车玩出了花?要是我没混这个圈,八成以为这是哪个财经作家的励志童话。但剖开细节看,这事远比鸡汤更复杂,也更带点讽刺。
先厘清基本案情。塞力斯出身“重庆小康工业”,老底子就是摩托和燃油车。这种传统车厂朴素得很——你要配置?有,但最多也就是收音机和手摇车窗。“智能”说起来像是去了网吧。2010年代,新能源的风还只是清流,主流车厂都琢磨着怎么做得再省一点油。
但变化从头开始。全球往低碳转型,中国推出“双碳”,燃油车未来有点“前途未卜”。塞力斯手里抓着的是一把老牌油车的烂牌,继续守着都快发不了工资。它选了转型,把全部精力投向新能源汽车。2021年——转折点来了——和华为深度捆绑,开始联合做智能车。
这一步,塞力斯是下了狠心的。一堆车厂只把华为当做芯片供应商,塞力斯愣是和华为“绑在一起”,开发到生产到销售都不离不弃。问界车也不再是“塞力斯的”,而是塞力斯 X 华为的混血儿。车机用的就是华为鸿蒙,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能和手机无缝连接——这些“华为光环”给它加了足够多技术buff,让塞力斯跃升到了消费者愿意抬头看的那一档:“华为参与的车,技术应该没跑。”
当然,光靠技术嫁接是不够的。行业圈内流行一句话:技术外嫁、市场内卷。没点自己硬功夫,和谁合作都像是寄生虫。塞力斯一边拿着华为的技术,一边自研电池、电机电控等“三件套”——锂电池安全性能提升,驱动电机效率追到98%以上,电控系统精细到了每一秒的动力输出。现在业内评价塞力斯车子的“底子”也算硬,你让它单挑一些二线“新势力”,不见得会输。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塞力斯的研发能力和工厂管理,说实话,比大部分网红造车新势力更像“实业哥”,工厂数字化、智能质检、生产稳定,这种基础能力是很多“PPT造车”公司学不来的——把车造出来、卖出去,比写一份融资BP可信多了。
但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市场嗅觉。这些年,消费者从“我要能开”变成“我要能玩的智能移动空间”。问界这系列,就是瞄着中产和年轻人要“智能感+品质感”的市场定位,把车定价卡在20-40万这“甜区”,既不和廉价车型打价格战,也完全不用去和特斯拉拼肌肉。问界M5、M7不停地升级、推出新配置,每次都踩死点——续航、空间、智能体验都要比过去进一步。说白了,塞力斯很懂中国用户,知道能赚谁的钱,怎么赚。
再说供应链这一环。新能源车是典型的“卡脖子”行业,电池、芯片、零部件只要断一点,全厂就得歇着。塞力斯恰好攀上了重庆汽车产业的地理大树,加上长期和宁德时代、博世这帮行业大咖抱团,没被芯片、电池这些环节拖后腿。工厂AI质检、工业互联网一通操作,产能翻倍增长。要不是在这些“脏活累活”上舍得下血本,可能再多的技术也会被扼死在产线里。
当然,这些年政策助攻也是推动动力。“双碳”指标摆着,政策给补贴、免购置税,全国充电桩铺好了,有换电试点,还能让你堂堂正正地把电动汽车当生活一部分。这种局面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40%,市场跟打鸡血似的往前冲,塞力斯踹了顺风车,想不涨都难。
讲到这儿,有必要“职业自嘲”一下。我们这些老刑侦都喜欢追证据链,推理到最后,常觉得真相比故事更无聊。塞力斯的逆袭,若只看新闻稿,确实像一部励志爽文。但在我看来,这既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懂得时势”——顺着趋势、合着政策、搭着技术,才能吭哧吭哧从二流厂变成500强黑马。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本质上是谁更快学会变脸、谁更快踩准节奏,谁才能笑到最后。专业一点想,这是“适应力的胜利”。
至于未来,塞力斯要想继续黑马奔腾,不能只靠华为的技术罩,也不能只盯着政策红利。想把问界这牌子做实,还得在核心技术、品牌经营和用户服务多下点“笨功夫”。比如自动驾驶是不是永远能比得过比亚迪、特斯拉?电池安全真的万无一失?用户口碑是真实的,还是营销滤镜下的“高光”?这些问题,业内人都知道,塞力斯自己也清楚——下一步怎么走,没那么容易有教科书答案。
到底车厂和科技公司联手造新车,是一时的风口,还是长期的路子?传统车企转型,是每家都能学会,还是只有极少数能“逆天改命”?关于这些,你怎么看?有兴趣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也许你的看法,比官方新闻更能说明问题。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