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马路上曾经随处可见的Jeep车,好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些挂着“广汽菲克”尾标的国产Jeep,比如自由光、指南者这些车型,几乎在新车市场里销声匿迹了。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个疑问,这个当年那么火,被认为是硬派越野象征的品牌,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
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卖得不好”就能解释的。
这是一家曾经年销量突破22万辆,被寄予厚望的汽车合资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辉煌顶峰跌落,最终背负着超过百亿的债务,走向了破产清算的终局。
这整个过程,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商业教科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一步跟不上,就可能被整个时代抛弃。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大概十年以前,那时候国内的汽车市场,SUV车型正当红,买车的人都喜欢那种高大、空间宽敞的感觉。
就在这个当口,广汽集团和当时世界级的汽车巨头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联手,在2010年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广汽菲克。
这个合作起点非常高,双方各出一半的钱,总投资额达到了惊人的170亿元,还在长沙和广州建了两个非常现代化的工厂,设计年产能超过30万辆。
他们的核心王牌,就是Jeep这个在全球都响当当的品牌。
在中国消费者心里,Jeep代表着一种越野文化和向往自由的情怀。
广汽菲克很懂得利用这一点,他们采取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把Jeep国产化。
2016年,他们一口气推出了自由光、自由侠和指南者三款车。
这些车保留了Jeep家族标志性的设计和越野能力,但因为是国内生产,价格比之前的进口版便宜了一大截。
这种“名牌效应”加上“高性价比”,一下子就切中了当时市场的要害。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2016年广汽菲克的销量接近18万辆,比前一年猛增了260%,到了2017年更是达到了历史顶峰,卖出了超过22.23万辆。
那两年,Jeep的4S店里人来人往,买车都要排队,广告也是随处可见,品牌声势一度可以和那些老牌合资企业平起平坐。
当时广汽集团的领导都非常看好它,把它看作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那个时期的广汽菲克,风光无限。
然而,谁也没能想到,这种高光时刻会如此短暂。
从2018年开始,广汽菲克的销量就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
从22万辆的顶峰,一年时间就掉到了12.5万辆,几乎腰斩。
之后更是一路狂跌,2019年7.39万辆,2020年4.05万辆,到了2022年上半年,半年时间总共才卖了不到两千辆车,同比暴跌超过84%。
从那年8月开始,工厂就基本停产,销量也归零了。
短短四年,就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垮得这么快?
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环环相扣。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产品更新换代太慢了。
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很快。
你看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城,几乎每年都有新车型或者重要改款,车里的屏幕越来越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越来越多,内饰设计也越来越有科技感和豪华感。
反观广汽菲克,那几款主力车型,从上市到最后停产,外观内饰基本就没怎么大变过。
当消费者对Jeep品牌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再仔细一看,发现这车的设计已经有些过时,配置也跟不上潮流了。
光靠情怀是卖不动车的,产品力跟不上,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更要命的是,它错过了整个时代最大的变革。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汽车行业的主题是什么?
是新能源。
当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拼命研发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时候,广汽菲克却像没听见发令枪一样,还在固执地守着自己的燃油车阵地。
他们几乎没有推出任何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完全错过了电动化的这班车。
这就好比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你还在坚持生产功能机,那结果可想而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属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早早地就布局了新能源赛道,产品更新快,技术有亮点,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成了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个集团内部,一个拥抱未来,一个固守过去,结局的差异,再清楚不过了。
除了自身产品和战略的问题,外部的竞争压力也是巨大的。
就在广汽菲克沉浸在昔日辉煌里的时候,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飞速崛起。
特别是在10万到20万这个最主流的SUV价格区间,长城汽车推出了坦克系列,把硬派越野玩出了新高度;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让SUV既有强劲动力又非常省油;吉利、长安等品牌的车型在设计、做工和智能化方面,已经全面超越了同价位的很多合资品牌。
当消费者发现,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配置更高、技术更新、样子也更好看的国产车时,Jeep那个曾经光芒四射的品牌标志,就显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合资双方的内部矛盾。
本来公司经营已经陷入困境,急需双方股东同心协力来挽救。
但在2022年初,外方股东Stellantis集团(由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法国标致雪铁龙合并而成)突然单方面宣布,想要把他们在合资公司里的股份从50%提高到75%,意图夺取控股权。
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中方广汽集团,双方关系迅速恶化,矛盾公开化。
一个连股东都无法互相信任的公司,还怎么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最终,这场“内斗”以Stellantis集团宣布撤资告终,广汽菲克彻底失去了外方的技术和品牌支持,走到了尽头。
随着销量归零、资金链断裂,破产成了唯一的出路。
2022年10月,广汽集团董事会批准了广汽菲克的破产申请。
根据后来的清算报告,公司账面上虽然还有73亿多的资产,但欠下的债务却高达81亿多,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最让人感到唏嘘的是,广汽菲克留下的那些“家当”,包括长沙那个巨大的现代化工厂、从德国进口的先进生产线、成百上千的机器人,还有大片的土地和一百多项商标专利,打包起来在网上进行司法拍卖,竟然无人问津。
起拍价从最初的19亿多,一次次打折,降到15亿,再降到12亿多,结果连续三次都流拍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残酷,但也很现实:这些投入巨资建成的厂房和设备,几乎全是为生产传统燃油车而设计的。
在今天这个电动车大行其道的时代,它们已经失去了核心的“使用价值”,在潜在买家眼里,再先进也只是一堆难以创造回报的“过时资产”。
这深刻地反映了广汽菲克的悲剧:它不仅输掉了市场,更是被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给彻底淘汰了。
它的故事告诉所有企业一个道理,品牌和历史都不是永远的护身符,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自我革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