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刚买了新车的朋友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这事儿的主角,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方程豹,具体点说,是方程豹豹5这款车。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比亚迪给车主们推送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新功能——自动泊车,这功能能帮着车子自己停进车位,对很多司机来说简直是解决了大难题。
本来是件好事,可问题就出在,不是所有方程豹豹5的车主都能享受到这个福利。
这一下子,就把车主分成了两拨,一拨高高兴兴升级,另一拨却发现自己被“抛弃”了,论坛和车友群里瞬间就炸了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弄明白,咱们得先从这款车的“心脏”——也就是它的智能车机系统说起。
原来,方程豹豹5在卖的时候,给了消费者两种选择。
一种是搭载比亚迪自家的DiLink智能系统,这个系统是比亚迪自己研发的,可以说是“亲儿子”,自家的技术,想怎么升级、什么时候升级,自己说了算,效率非常高。
另一种选择,则是多花点钱,选装集成了华为HiCar功能的版本。
当时宣传的时候,这可是个大卖点,说是比亚迪的顶尖造车技术,加上华为的强大智能生态,简直是“强强联合”、“天作之合”。
很多消费者就是冲着这份信任,冲着对两个国产品牌巨头的认可,才多掏了钱选了这个版本。
可谁也没想到,当初的“强强联合”,到了真正兑现服务的时候,却变成了“同车不同命”。
这次的自动泊车功能,比亚迪方面明确表示,只针对使用自家DiLink系统的车辆进行推送。
那些选装了华为系统的车主,就被晾在了一边。
这就让车主们非常想不通了,我们买的是同一款车,甚至我们还花了更多的钱,为什么在享受核心功能升级的时候,待遇却天差地别?
这感觉就像是,花高价买了VIP票,结果发现普通票观众能看的新节目,VIP这边却没份儿,这搁谁身上都得窝火。
车主们的抱怨可不是空穴来风。
大家一合计才发现,这种区别对待早就开始了。
有细心的车主统计过,在过去的大半年里,比亚迪自家的系统可能已经陆陆续续更新了三四次,每次都修复一些小问题,增加一些新体验。
而华为版本的系统呢,因为涉及到比亚迪和华为两家公司,技术协调起来特别复杂,更新速度慢得不是一星半点,半年多可能才盼来一次升级。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两个系统底层的技术架构就不一样,一个基于安卓,一个要跟鸿蒙生态打通,好比是让两个说不同方言的人去合作干一件精细活,沟通成本和技术难度都非常高。
比亚迪要开发一个新功能,肯定优先在自家的系统上做,既快又省事。
至于华为那个版本,适配起来费时费力,两家公司还得坐下来谈,一来二去,时间就耽搁了。
如果只是功能更新慢一点,大家可能也就忍了,但这次事件的连锁反应,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车主们的钱包。
首先是直观的体验。
有车主做过测试,感觉华为系统的车机在某些操作上,响应速度就是要比比亚迪系统的慢上那么零点几秒。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在天天都要用的车机上,每一次的延迟和卡顿,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更严重的是对二手车价格的冲击。
二手车市场是很现实的,一辆车的配置和后续的软件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它的保值率。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华为版本的豹5在功能升级上是个“老大难”,那它在二手车市场的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有消息说,这事一出来,同款二手车的价格立马就掉了一两万。
那些刚提车才一两个月的车主,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感觉自己像是买了个“阉割版”,当初多花的钱打了水漂,现在车价还跌了,里外里一算,亏了小四万块钱,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车主们肯定不能干等着。
大家开始想各种办法维权。
去问4S店,销售人员也是一肚子苦水,当初卖车的时候都是按厂家的宣传口径说的,现在出了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只能躲着车主。
打厂家的客服电话,得到的回复就像机器人一样,永远都是那句:“您好,这项升级政策目前只针对比亚迪DiLink系统。”而另一边的华为,更是基本上不发声,好像这事跟他们没关系一样。
两家大公司,卖车的时候手拉手,出了问题就互相踢皮球,当初那种合作共赢的劲头,一下子就没了。
有车主不甘心,翻出了当初的购车合同,结果发现上面关于智能驾驶和软件升级的条款写得非常模糊,根本没有明确承诺后续升级的具体内容和频率。
销售员口头上的天花乱坠,到了法律凭证上就成了一片空白,这让维权变得异常艰难。
现在,车主们只能靠自己。
有的在维权群里天天刷屏,希望能引起足够大的关注;有的甚至自费好几千块钱,想找人把车机系统刷回比亚迪原厂的;还有更专业的车主,整理了几十页的详细对比材料,准备向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这件事闹到这个地步,其实已经超出了一个简单功能升级的范畴。
它暴露出了当前智能汽车消费中的一个大问题:当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电子产品,它的价值就不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背后持续的软件服务。
消费者买车的时候,不仅仅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买一份对未来技术升级的期待。
但这种“期待”应该如何被保障?
当厂家搞“联合开发”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如何划分?
如果合作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又该由谁来兜底?
这些问题,在这次方程豹风波中被尖锐地提了出来。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也算是一个提醒,以后在购买这种高科技含量的智能汽车时,不能只听广告宣传,更要擦亮眼睛,多问问软件服务的长期规划,看看合同里有没有相关的保障条款,别让所谓的“强强联合”,最后变成了自己闹心的根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