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燃油车七月销量榜:四款入围,油电同权路在何方
上周五下班回家,楼下邻居老李拉着我聊了一会儿,说他那辆星越L又跑了趟高速,“油耗没想象的低,但动力是真不赖。”其实最近大家都在关心SUV燃油车的事——尤其是七月份刚出的销量榜单。自从新能源、混动、增程这些新词儿铺天盖地之后,传统燃油SUV的日子有点不好过了。
这次榜单里头前十名,全是主流合资和国产大牌。吉利博越卖得最好,两万多台,丰田RAV4荣放紧跟着,然后还是吉利星越L、大众途观L,再到丰田卡罗拉锐放、奇瑞瑞虎8,还有长安CS75 PLUS……剩下的大众探岳和途岳也都进了前十。细看一下,这里面只有四款国产车,其余全被丰田大众包圆。这几款自主品牌车型价格基本都压在15万以内,说白了还是走性价比路线。
群里有人说:“现在买个20万以上的国产燃油SUV,不如直接上插混或者纯电。”确实,这两年高端自主SUV基本都是靠新能源撑场面。以前咱们还琢磨怎么用技术“弯道超车”,现在看起来只是在国内市场玩得风生水起——到了海外,自主品牌虽然售价比国内高些,但同级别跟人家合资比起来,也就是便宜点而已。
记得去年维修厂师傅小王随口说过一句:“你们那些出口的新车,大部分还不是靠发动机和变速箱吃饭?”听着好像挺扎心,其实也不算假话。目前来看,国产燃油动力核心技术,还真没啥能拿出来让人服气的地方,多数还是拼价格。而且你要论配置吧,比如自动空调、电动尾门这些,在10来万级别早就成标配,可冷门功能比如后排座椅加热、多模式全景影像,在这个价位段反倒见不到几个厂家愿意给配齐。
再扯远一点,我哥前年换了一辆奇瑞瑞虎8,说空间大适合带娃,就是隔音一般,高速上胎噪有点明显。他还吐槽一件事:4S店销售吹嘘变速箱升级,但实际开下来顿挫感偶尔还有。“宣传归宣传,用起来才知道差距在哪。”
说到底,现在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太猛,各种税费减免、电费优惠,把传统汽油车逼得喘不过气来。有一次修理厂聊天,有个技师笑称:“做发动机研发?现在谁还投钱搞这个啊,都去卷电驱去了!”其实仔细一琢磨,以前一年能冒出好几款新内燃机,从喷射压力到缸体材料,每个月都有新闻;但最近除了极少数厂家偶尔搞六缸八缸,大多数自主品牌已经把精力转去增程器或者学丰田E-CVT做混动系统,新鲜玩意越来越少见。
顺便插一句,上个月朋友提了一辆二手途观L,他发现老款1.8T涡轮迟滞明显,比不上新批次2.0T那种线性输出。他问我是不是发动机调校不同,其实主要是软件升级和喷射系统优化。据群友自测,新版百公里加速能快半秒左右,不过市区堵堵停停感觉差异不大,还容易踩重脚浪费汽油。这也是不少人纠结的问题:技术迭代快归快,到底有没有解决用户最关心的小毛病?
再聊聊另一个现象,这几年电动车越来越“大块头”。停车场里常常看到那些宽体纯电轿跑,占俩位似的。我爸抱怨过一次,“本来标准位够用,现在好多新能源根本塞不进去。”实际上当初发展电驱,是为了节能减排,可结果却因为政策倾斜,让汽车尺寸一路涨,不仅违背初衷,还让城市停车更难找位置。一些地区甚至开始讨论按整备质量分档征税,小型免,中型正常,大型贵——这种办法听着合理,但具体怎么执行没人敢拍板定案。
回头看看国外,那些宝马奔驰奥迪反而重新拾起内燃机研发,好像咱们自己倒退步一样。如果一直这样,只怕以后连海外市场也守不住优势。“不能光盯着补贴活命,”销售顺嘴一提,“要真想长期竞争,就该让‘油电同权’早点落地。”
写到这儿突然想到一个冷知识,有部分老旧车型(比如早期CS75)曾经搭载过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据维修师傅讲,如果方向盘打死时间太长,会导致助力泵温度飙升影响寿命。所以每次遇到拐弯特别急的时候,我都会提醒家里人别硬杠到底,多留点余量。这种养护细节其实很容易被忽略,一旦坏掉修起来可麻烦,而且费用并不低于换个普通变速箱总成呢!
最后扔个朋友圈段子吧,上周末表弟晒他刚买的新博越,说配置多但后备厢隔板松垮,每次装东西都怕掉下来。我回复他:“这玩意设计就图省料,你凑合用吧,下回记得买条防滑垫。”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行业数据统计、微信群交流及维修师傅口述等渠道。
全部评论 (0)